A1:新闻总第5035期 >2021-06-03编印

岁月如歌 初心如磐 奋进新征程
——中国自行车行业庆祝建党100周年
刊发日期:2021-06-0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开栏的话: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报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共同推出“迎建党百年 讲轻工故事”主题宣传活动——聚焦百年党史中发生在轻工各行业的重大事件、重大成就和典型人物、动人故事。主题宣传活动,将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轻工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扬帆奋进、日新月异的峥嵘岁月,追寻“轻工脊梁”在中华大地上留下的光辉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庚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再建新功。


     作为经济实用的绿色交通代步工具、健身休闲及竞技工具,自行车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产品遍及世界各国,市场广阔。自行车虽然诞生于欧洲,却于20世纪在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发展。尽管中国自行车生产最早出现于1926年,但极为弱小,产品严格来讲都是拼装的外国货。直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自行车工业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起步。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自行车行业在党的领导下,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跨越,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历了抗击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挑战,经历了调整振兴、转型升级、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变革。中国自行车行业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成就了世界自行车生产大国、出口大国、消费大国地位。


建党百年来行业发展成就

——综合实力日益增强。2020年全行业总产量11653.6万辆,建党百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70余年来,翻了13番,年均增长13%。规模以上自行车企业年产值也从不足亿元增长到638亿元;累计出口超12亿辆,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额增长315倍。与此同时,行业规模化、品牌化水平提升迅猛。截至目前,已有801家规模以上企业,5个“中国名牌”、28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小巨人”、6个“轻工优势品牌”、数十个省地市名牌和省级著名商标。

——行业科研成果迭出。重点骨干企业普遍建立了产学研用创新团队,逐步形成行业科技创新平台。截至2020年,已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省级85个,市级31个。早在2013年,全行业专利申请总量已超6万件,此后更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共有近百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及行业科学技术奖,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产品体系不断优化。随着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交通出行产品的消费需求也不断升级。依托自行车雄厚产业资源和人才技术优势,20世纪70年代,行业便启动了“自行车升级版”——电动自行车的研制探索,并于1985年诞生了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电动自行车。至此,作为中国鲜有的百分百原创产业,沿着“研制—完善—创新”轨迹,电动自行车仅用了20余年时间就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零星使用到大范围普及,并创下继自行车之后的又一个“世界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

——标准体系不断完善。行业现行标准70项,其中,国家标准19项,行业标准51项,团体标准28项。现有检测机构4家,为市场监管部门、生产企业、第三方机构、消费者提供检测服务。行业标准化工作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机构运转更加有效,标准的预研、规划、起草、审查、报批、宣贯、复审不断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的筹建、管理、换届更加规范。同时,标准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积极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相关工作,国际标准化注册专家12人次,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0项。

——产业布局持续优化。自2010年,培育出行业首个特色区域以来,截至2020年,共培育了8个整车和零部件特色区域,不仅覆盖了行业七大主产区的五个省市,更实现了其中半数为国家级。长三角、珠三角和津冀鲁三足鼎立的产业大格局至此明朗。三大板块的产品生产占到全国总量的95%以上,产值占到行业总产值的96%以上,极大推动了行业集中度的提高。

——人才梯队逐步形成。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致力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才。组建行业青年企业家联盟,引导二代企业家有效承接,推动二次创业。发挥培训中心、专业院校等多元作用,开展培训交流和技能鉴定,提高关键岗位持证上岗人员比例。连续举办行业技能大赛,带动练兵20万人,共35人获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称号。通过开展“行业榜样系列”推荐学习活动,以及参与全国轻工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工作等,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不断将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推上新台阶。

——绿色发展成效明显。自“十五”后,行业逐步转变发展方式,高度重视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循环经济为理念,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大力探索绿色发展模式。逐年加大环保设施改造投入,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排放质量为目标,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从生产源头消减污染,初步走出一条生态、低碳、循环、高效的发展新路。

——新增长动能加快形成。特别是“十三五”期间,互联网与行业加速交融,新业态发展迅猛,传统制造企业活力增强。电子商务几乎覆盖全行业,交易额连年保持平稳增长,部分十强企业近年来同比增长高达两位数。跨界融合成新趋势,自2016年四季度起,结合了大数据、云平台和物联网技术的共享单车、快递外卖和集中充换电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使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行业的社会关注大幅提高,在促进产能释放的同时,较大地提高了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人口比例和使用率。

——开放合作前所未有。1978年,国家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行业也因此成为最早迈向国际化、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中国制造”之一。1979年,中国自行车产量就突破1000万辆,跃居世界第一。1998年,中国成为全球自行车出口第一大国。随着产业实力的增强,出口结构不断优化,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国际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大,全球竞争力有了长足提高。如今,中国是世界自行车主要生产、出口基地,全球60%以上的自行车国际贸易量来自中国。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深化产业国际交流合作,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连续举办海峡两岸产业发展研讨会、发起组建亚洲自行车产业联盟,加强亚洲自行车产业合作;利用国际专业展会和商贸活动,拓展与欧盟、美国、南美等国同业交往。目前行业已与数十家国际行业组织和机构建立友好往来。

——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行业组织、机构及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特别是在突发重大灾害和公共危机事件时,积极捐赠、贡献力量。在去年抗击新冠疫情中,全行业捐款捐物超4000万元,树立了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坚守初心担当使命,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主动作为,发挥行业特点与优势,多措并举助力脱贫攻坚,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2018年,行业助力河北平乡县退出贫困县序列。粗略统计,行业共吸纳千余名贫困人员和少数民族同胞就业;累计向贫困地区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超亿元。

建党百年来行业发展回顾

中国自行车工业早在上世纪20年代便萌芽,但真正形成气候、跨越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在70余年时间里,中国自行车从小到大、电动自行车从无到有,至今双双多年稳居生产、销售“世界第一”宝座,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自行车大国,并正向自行车强国迈进。回溯行业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中国自行车工业的起步或者萌芽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1936年、1938年、1940年分别在沈阳、天津、上海开设的名为昌和制作所的3个自行车厂,亦是后来沈阳自行车厂、天津自行车厂、上海自行车厂的前身。它们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自行车工业开始形成。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自行车生产多以手工和半机械化操作为主,生产计划、销售渠道和价格等均由各企业自行确定,但由于管理不善,工艺技术落后,产量很低,1949 年全国自行车产量还不到1.6万辆,品种也只有28英寸和26英寸普通车两个品种,质量也较差。

二是中国自行车工业基础的确立阶段,为1949年—1957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才有了真正的自行车工业。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国自行车工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这一阶段又可细分为两个时期:1949年—1952年的工业恢复时期和1953年—1957年的初级发展时期。知名的“飞鸽”和“永久”品牌就诞生于第一时期。而自行车明确由机械行业划归轻工系统管理,并开始实行长达近30年的自行车凭票购买制度,则始于第二时期。

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诞生于这一阶段。而以全新面貌扬帆起航的中国自行车工业,不仅在生产、技术、管理等各方面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飞速进步,还交出了一份振奋人心的漂亮成绩单:1957年,全国自行车产量达到80.6万辆,为1949年的50倍。也是这一时期,我国自行车开始出口,至1957年,共出口自行车1.8万辆。

三是中国自行车工业调整发展阶段,从1958年—1978年。这20年,为行业调整发展时期。此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车在我国开始进入普及阶段,从而对自行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1959年1月,行业另一著名品牌“凤凰”诞生。

这一时期行业虽面临较为复杂的外部环境,但也是我国自行车工业生产技术获得全面高速发展的时期。行业人员大力革新技术设备,成功采用了中接头超高液压成型、井式气体渗碳炉等新技术,同时还制造成功了机动脚踏两用车(助力自行车)等新产品。为加强行业信息交流,1971年在上海成立了全国自行车工业科技情报站,同年开始出版和发行《自行车科技》。

四是中国自行车工业跨越发展阶段,为1978年至今。这一阶段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行业在改革开放中阔步前进。中央“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既指明了中国的建设前景,又指明了我们行业发展的方向。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推动了中国自行车工业的全新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带来了行业天翻地覆的变化。细分起来,这一阶段又分为三个时期:

(1)1979—1991年,市场化起步期。自80年代起,自行车企业开始了三个转变:一是从面对国内市场封闭型经济向国内外市场自主经营的开放型经济转变;二是从以发展产量为主向以发展品种、提高质量为主的转变;三是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管理模式转变。

第一个转变,直接带来了在更为开放的东部沿海地区,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开始崛起,显示了经济的活力。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1985年1月,中国自行车行业第一家合资企业——深圳中华自行车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为彼时标志性事件。

第二个转变,让产品质量和品牌逐渐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这一共识下,自行车整车和零部件的品种、档次提高很快,制管、热处理、焊接、油漆和电镀等关键工艺基本实现了自动化,金属切割和冲压加工以及链条、辐条等生产也基本上采用了高效的自动或半自动设备。随后在国务院“满足市场需求、扩大名牌产品生产”等措施的推动下,行业名牌产品产量进一步提高,同时涌现出金狮、五羊、红旗、飞鱼、春花等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1979年至1990年,21家整车企业和62家零部件企业产品相继获得国家质量银奖和部优产品称号。

第三个转变,则加速了行业管理体制的重要变革——恰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中国自行车协会,这是我国自行车工业近50年发展历史上首次成立行业组织。

1986年1月,国务院成立机电产品出口办公室,拉开了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大幕。在扩大企业外贸自主权、“以出口创汇为突破口,全面振兴轻工业”等利好政策的推动下,自行车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出口积极性不断提高,行业一大批企业被批准为“国家外贸出口基地”和“扩大外贸自主权企业”,出口实现快速增长,极大促进了行业经济增长。

资料显示,到了1986年,仅前十一个月全国自行车产量就达3229万辆,相当于平均一秒钟就有一辆新自行车出厂。四年后,中国自行车保有量突破3亿辆,世界排名第一。彼时,平均每百户人家拥有自行车197辆。上下班期间,自行车汇聚成的“洪流”,震惊世界之余,也让中国赢得了“自行车王国”的美誉。

(下转A2版)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就已是当仁不让的自行车大国。(摘自王文澜《流动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