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论坛总第5016期 >2021-05-07编印

从棉花娃娃到娃衣配饰,“养娃”的相关消费品已形成产业链
“娃圈经济”为何如此火爆?
刊发日期:2021-05-0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图片2 副本.jpg

韩国经纪公司将娱乐明星的形象卡通化,制成身高10—20厘米左右的棉花娃娃,深受粉丝欢迎。因为领带、裤子、上衣、帽子、口罩、鞋子等配件的可拆卸,热衷于给棉花娃娃换装、打扮的粉丝,也直接捧红了棉花娃娃的配饰产业,“娃衣”公司/工作室顺势崛起。而棉花娃娃本身就具备的可爱、换装等特性,近年来不带明星属性的“无属性娃”(原创棉花娃娃)和“娃衣”也在韩国、中国等市场快速崛起,消费人群也不再局限于明星粉丝。


源起于“粉丝经济”


2015年,在一场EXO的演唱会上,一位粉丝带着亲手制作的,以成员CHEN的形象为基础的棉花娃娃现场应援,其可爱的外形和高度还原的神态迅速在粉丝群体中走红。之后去看偶像的演唱会,抱着一个仅属于自己的同款娃娃,成为许多粉丝的标配应援方式。但是,2015年这类以明星形象为蓝本制作的棉花娃娃多为粉丝自发行为,在粉丝间私下交易,整个制作、销售也没有完整的产业链。

直到2017年,Wanna one的东家CJ看到了棉花娃娃背后的粉丝经济。《Produce 101第二季》成团出道的Wanna One在韩国偶像文化圈子掀起了新的风潮,棉花娃娃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娃圈的文化发生了变化,从以动物形象为主的娃开始逐渐发展为以人形为主,娃娃的规格也逐渐形成了10厘米、15厘米、20厘米的标准。价格方面,则根据是否为实际存在的偶像组合角色以及玩偶的大小区分,在58—175元(1—3万韩元)之间。

对于粉丝来说,只有一个娃娃是不够的,而一个娃只配一套衣服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为有属性的棉花娃娃搭配多套各式各样的服装,成为市场刚需。服装不涉及版权,粉丝的强大需求直接催生了娃衣等配饰制作的产业链。


“娃衣”产业链兴起


值得注意的是,以明星偶像为蓝本设计制作的棉花娃娃,被称为“有属性”的娃娃,这类娃娃相关的带有商业目的生产销售,需得到授权。所以,自2017年有属性娃娃在饭圈彻底走红后,嗅到商机的棉花娃娃公司/工作室,制作、销售的产品,多是和娃娃相关的衣服鞋帽等配件。比如,Idolllook等制作娃衣服的商店。

销售渠道也分为公开和私人。公开销售的产品为流水线生产的工厂产品,私人销售则是最初喜欢棉花娃娃,逐渐开始动手制作并批量产出的“娃太”们与同好者之间进行交易的方式。出售方式也与定制类服装相同,根据预付款确定购买人数进行准备,然后收尾款交付产品。

就像真人服装店一样,Idolllook的服装分类从套装、卫衣、T恤、夹克衫到帽子、裤子、鞋子一应俱全。而一些实体店顾虑到“娃”的舒适,还特意设置了试衣间和拍照区。试衣间里有配置了一张可供娃躺着的长椅,为了让娃躺得舒适还铺上了毛茸茸的椅垫。拍照区里,更像是一家专业的摄影棚,搭建了各种主题的场景供娃拍摄。从简易的录音棚到“私密”的浴室,再到家具古朴的卧室和现代化风格的卧室,粉丝们可以根据娃身上的衣服选择相应的“摄影棚”里进行拍照验证上镜效果以进一步确认是否购买。

有了专卖服装的Idolllook,与之相对应的专卖配饰的店铺就是道具工坊。同样在首尔的弘大和釜山设有店铺的饰品工坊,售出的产品与Idolllook大相径庭,有更多用以搭配服装的小配饰进行销售。领带、太阳镜、小翅膀、项链、包包,再到当下生活必备的口罩,物品种类繁多。而这里销售的服饰也大多以15厘米和20厘米规格的娃娃为主。

除了这些公司,娃衣产业链还养活了不少韩国个人工作室。而这些工作室在聚集了自己的粉丝后,也开始设计无属性的原创娃娃进行销售。这些店铺,在Naver、亚马逊、速卖通等平台都有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原创棉花娃娃的售价,并不亚于有属性娃娃。10厘米的售价多为2万韩元,20厘米的定价也有10万韩元。和有属性的棉花娃娃不同,这些原创娃娃没有偶像背书,目前也没有在二手市场出现溢价300倍一娃难求的情况。仅凭借着可爱的外形,换装的可玩性,深受年轻的女性消费群体欢迎。

根据韩国的一项调研显示,购买棉花娃娃的消费者几乎为女性,年龄在15—28岁。其中,有超一半的买家至少拥有2个及以上棉花娃娃。购买了有属性棉花娃娃的人,也会在逛店的过程中因为娃娃的外形购买原创棉花娃娃。

(三文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