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西藏自治区官方在拉萨举行《青稞》国家标准宣传贯彻新闻发布会,该标准按照结合实际、适度超前、科学规范的原则,对青稞进行精细化分类,同时结合生产习俗,调整青稞杂质和不完善粒等指标。该标准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
青稞是大麦的一种,又称裸大麦、元麦等,是糌粑的主要原料。西藏青稞产量全中国第一,是藏族民众的主要“口粮”。西藏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边增说,该标准是粮食流通领域西藏主持制修订的第一个国家标准,规定了青稞质量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标识、包装、储藏和运输要求等。
《青稞》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西藏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油中心化验室负责人白玛卓玛说,此前青稞流通领域主要遵循《裸大麦》GB/T11760-2008国家标准,此次《青稞》与《裸大麦》相比增加了青稞分类,按照颜色分为白青稞、黑青稞、蓝青稞、混合青稞四大类;综合考虑技术条件,结合青稞的生产习惯,调整了杂质、不完善粒等指标;增加了皮大麦含量指标。
她补充说,目前青稞产区存在混种混收现象,无法突出经济价值,不利于青稞产业精细化生产和收储。增加分类,符合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青稞》国家标准修订主要起草人段晓亮认为,《青稞》国家标准的出台,有利于引导青稞种植品种结构调整,助推产量、品质、商品属性同步提升;有利于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的推广。
(江飞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