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综合总第5014期 >2021-04-30编印

助力“碳中和”
“造车风”蔓延至两轮出行领域
刊发日期:2021-04-3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 本报记者 王 洋


继小米终于官宣“造车”后,滴滴也宣布进入这一赛道。如今,“造车”风已经蔓延至两轮出行领域——哈啰出行推出哈啰电动车、保时捷推出两款全新电动自行车、爱玛电动车发布新品……有业内人士指出,今年或将成为电动自行车智能化元年。而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更愿意选择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电动自行车行业也正在用自己力量助力“碳中和”。

电动自行车趋向智能化

公开数据显示,国内日均两轮出行次数超过10亿,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保有量达到4亿,且每年还有4600万增量,二轮电动车是80%国民首选的交通工具。大部分传统电动车仍停留在“单机”阶段,行业整体智能化渗透率尚不足5%。

但这一现状在今年有所改变。

今年4月,哈啰在推出新款电动自行的车的同时推出了适用于两轮电动车产品的VVSMART超连网车机系统,并表示将向行业其他品牌开放。此外,记者看到,雅迪、新日、台铃等品牌也已联合华为、阿里等开发智能语音,且部分产品已经具备量产能力。分析指出,华为、阿里进入智能化操作领域,也将为整个电动自行车产业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使行业智能化应用的门槛大大降低,智能化产品或许很快就会成为市场主流。

“相对于电动汽车,二轮电动车由于频次更高更贴近短途出行刚需,在手机操控、硬件管理、生态和服务连接等方面,消费者往往有着更强烈的需求。”一位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消费端以外,电动自行车由于其轻便小巧的特点,目前在快递、外卖服务等领域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智能化已经成为了电动自行车行业重要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智能化的电动自行车在大量的传感器以及信息输出设备的赋能下,与人的交互能力得到大幅的提高,实现了车与互联网的相互连接,未来的电动自行车拓展其使用空间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绿色出行助力“碳中和” 

自“碳达峰、碳中和”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各行各业均围绕这两点目标制定产业升级路线图,出行行业也不例外。电动自行车作为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在助力“碳中和”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2019年新国标电动车绿色发展蓝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骑电动车出行,一个人每年可减少0.63吨二氧化碳排放。雅迪方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该品牌为例,该企业2020年销量已经达到1000万辆,这意味着上述电动车每年可以减少63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多种植了63.2亿棵树木。此外,记者了解到,哈啰电动车系统与蚂蚁森林连接,通过用户绿色骑行来创造更多绿色能量,做到“边骑车边种树”。

对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康艳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双碳目标”将持续促进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不仅提供广阔的增量空间,也推动新技术迭代升级、商业模式创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