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综合总第5013期 >2021-04-29编印

梅里泉水煮时光
刊发日期:2021-04-2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立秋一过,风雨几番,严肃的秋就开始了歌唱,山雨掠袭,沧溪就银亮如练,槠树开始斑斓,山野也顺势铺展阔博的画板。青葱和翠绿的景象日渐消隐在画板背后了,山依旧起伏着奔宕,只是秋天的阳光和着氤氲的水雾弥漫着草本的芳华。“飞瀑流泉闻鸟语,沧溪幽谷见古村”的仙寓镇大山村的神奇与天然便矫首昂视,目空一切地炫耀着矜持的傲慢。青山如黛,群峰漪金,古木阴翳,空气清新,游人一脚踏进来,惊飞不知名的鸟,灌木丛中小兽的歌乐就戛然而止,偶尔探头的蟋蟀和蚱蜢惊诧着游走,这让神龙谷愈发幽深和安宁,匍匐山岭的万象纹丝不动,静悄悄察觉背影的明暗和逼仄。

秋风日益一日稠密,寥廓的石台大地便显得慵懒和恹恹。忙碌后的人们操手嘻鼻之余自然注重了养生和美食,对于喜欢养生但又嗜好肉食的大多数人,总会寻些山珍和野味,成为佳肴,在山间或平地的雅间对饮起来,快哉耶;而对于素食主义者来说,每每到了难以决定吃什么的时候,也总会故作淡然地说:“请客嘛,还是米粥实惠,新到梅里生态米最合适不过了。”黄昏来临,三五友人一路乐呵呵直奔仙寓镇大山村的各色小铺慢饮话桑。外乡人不知,经年的嬗变,大多石台人吃素餐已变的“爱讲究”了——他们并非真心只吃那朴素的一桌山野杂菜,其实是贪恋饮食的考究和文化。所以最后到了大山村民宿家院,只见那一桌子的西芹、百合、西兰花、油腌蒜头、野生山菌、芝麻油馓、黄瓜、虾仁等,簇拥着泉水沸腾的紫砂锅,就唤醒了食欲。醉翁之意不在酒,饮食至尚好粥耶!

宋人苏轼曾着意于羹的研制。他先后发明过几款羹,其中一款的材料是春笋、齑粉、荠菜,“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齑倒旧罂。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雨》);一款是苏轼在田野间制作的,架一口断了腿的破鼎,主要材料是蔓菁和芦菔。这款羹大概有不错的保健作用,东坡先生挺得意,自号“珍烹”,而且以“东坡羹”三字命名(《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更有一款金牌东坡羹,名字叫“东坡玉糁羹”——其实是苏轼的儿子苏过发明的。“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想必味道实在是太好了,旷达的东坡竟也秘而不宣,不肯公布具体制法。在大山村,用梅里生态园米调治的羹非常出落,食客口齿生香,“今天赶场,吃的糜面排场”便成为小城人的口头禅。在“华夏第一富硒”的大山村,席面往往不是大鱼大肉,而是演化成了各种谷溪小菜,分量均实细巧,做工尤显章法。一锅天然梅里富硒米糜烂在盛满深泉的汤锅,配搭上本地有机土菜,生生地化口福为享福,化素净为雅致,变简约为繁琐。这样的精工,也只不过是为了让游人觉得吃的好,高兴和有面子——一场普通的会餐,在大山村,也能吃出前呼后拥、众星拱月的热闹和气场来,宾朋皆欢喜不自禁!

“佳肴不如米羹”,在大山村,妙不可言的米羹的熬制不仅是店家用来炫耀的独门秘籍,也是来考食客的经验。山泉淘洗的梅里米,是不见常有的乳色的,只有清澈的雪亮,放陆桂,陈皮、生姜和精盐,大火至沸,再加山菇入锅,米依然如珍珠,不同的是蒸腾的水汽中除了爽净便多了些许芳醇,这就是“富硒羹”的特征,文火,此时松香锅盖下的砂锅上下沉浮着美味,自然引人饥肠咕噜。养生的妙道仅仅在食之一说也,而饮食的氛围也在热情中荡漾,尘世沧桑,桑麻营生,慢慢就在一团白雾中含混不清了......

当然,走南闯北的石台人也不独只重于饮食养生,“大山村”也用梅里生态米精心酿造口味不同的米酒,这不是讨巧顾客,“大山村”的本意在于让自然的味道弥久根植。冬至之后的中午和晚上,经常一批批的食客在店内静候堂倌,他们几乎不点菜,气定神闲地对堂倌说:“粥,杂、软、绵”,堂倌殷勤应诺,声响极脆,合着光线柔柔,一顺水流淌,几无间隙,令人咂舌。著名作家阮德胜感叹:“凡此点点,若非常客,怕竖耳听堂倌重复之所唤,几稀丈二和尚摸头发耶。”玩味三三,不禁灿然哂笑矣。

秋浦河水甘冽,滋生出众多街衢里巷的美食,但这里的人对美食的引进和追求一刻也不曾驻步。资深作家陈春明说,石台美食多矣,国中菜系大抵在秋浦河两岸留有余味,不能不说是石台人的福气,但要吃的健康,吃得快乐,‘大山村’是来石台或出差、或游乐、或带家眷不可少的一席。“大山村”好在哪里当地人说不清楚,单单“富硒第一村”纯天然生态富硒米已令人下马大啖,不忍离去;更重要的是这种纯天然生态富硒米中的硒是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从富硒土壤自然吸收形成的,硒量达0.17毫克/千克以上,属于国内极为珍贵的环保产品,每年国内外游人常驻大山村修养的同时,更多的是领略“时新细点白银汤,梅里泉水煮时光。大山终日须宴饮,青瓷玉碗亦生香”的气氛和格调了。

三千年秋浦文化底蕴丰厚,这片土地上的子民也满腹文气,体现在饮食上,就是忙碌一天的人们,总是不急不缓到村落一些有特色小店饮乐作歌,享受到美味的同时也分享了世外桃源般的魅力和韵趣。热忱的阮德胜告诉我如何评判一家小店的特色沛然与否,那就是看看店里面的老板气势。像“大山村”中的店,一般不会是高门大院的,老板往往就是主厨兼美食鉴赏者,巧的是这样有格致的店老板一般都是漂亮大方的年轻女子。小店食客爆满的时候,老板娘就忙得不亦乐乎,倘若堂倌脚板懒了,老板娘就会不轻不重地说几句,有文化却掩饰不了表情,食客是看得出的,也就一边说不碍事不碍事,一边慢饮店里免费提供的香茗和瓜子。有时食客排队久了,难免若牢骚几句,老板娘也会还上几句,食客立顿默不作声,恐得罪了老板娘,最后无缘品尝到温润的富硒粥。“大山村”是游人心目中的桃花源,游客品鉴美肴的心情殷殷,自然也有耐心等候,此起彼伏,老板娘也自然顺势“嚣张”——既显得有势,也炫耀了小店品质,“真是好广告啊”阮德胜说,一次,一位在大上海码头混大发的石台人带朋友到“大山村”游餐,也同样排队,忍不住催了几声,被老板娘呛了一句,石台人好排场,讲面子,此人物当天带的朋友也多,没想到他竟也默然忍受,直到叫号进包间,吃完,埋单,被朋友团拥离店时,扭头端详桌上的米粥,爆出一句“小小梅里米,真是了不滴”,是揶揄小店还是由衷赞叹,不得而知。但对于这位混大发的人我满心佩服:做人如斯雅量,明朝可当宰相矣! (王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