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视点总第5012期 >2021-04-28编印

人脸识别技术过早沦为“商业杀熟”工具
刊发日期:2021-04-2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处在“风口”中的人脸识别技术,为何被频频推上“浪尖”?记者发现,与指纹识别等技术相比,人脸识别可实现无接触访问,在当前疫情防控背景下,更加安全高效,然而新技术当前遭遇的落地困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术发展仍存缺陷,难以打消公众疑虑。

滥用趋势明显,信息泄密风险大。近年来,人脸成为不少App和小程序过度索取的生物信息。以网游陪玩为例,用户想注册接单,就必须在App中录入人脸,而在一些高校和租房类App上,人脸信息已经成为注册的第一道门槛。

“许多企业并没有有效的安防措施,随意采集人脸信息很难保证数据安全。”中国电信福建公司高级工程师曹曦说,目前国内在人脸识别核心算法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极少,市场上人脸识别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安全防护技术不统一,因系统安全漏洞造成个人影像数据泄露的事件频有发生。

记者发现,一些小型商业公司甚至会将人脸信息以0.5元一份的价格主动出售。今年2月,公安部发布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窃取、贩卖人脸数据案件2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0名。

“与此同时,不同于密码等信息,人脸属于个人生物信息,无法更改,一旦泄露将对个人的人身与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他说。

技术发展不成熟,安全漏洞难消除。记者发现,近年来,“攻破人脸识别技术”的案例屡有出现。去年,国内警方破获的两起盗用公民个人信息案中,犯罪嫌疑人均用“AI换脸技术”非法获取公民照片进行一定预处理,再通过“照片活化”软件生成动态视频,成功骗过人脸核验机制,从而实施犯罪。

“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尚未成熟,仍不足以防止伪造数据进行认证。不法分子容易利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某些安全漏洞,对身份识别系统发动攻击非法登入账户。”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任奎说。

技术专家分析,一方面,基于模板匹配、几何特征等传统算法的人脸识别技术,由于其特征提取方法由人工设计,导致其在识别上存在重大缺陷,另一方面,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在环境复杂多变的现实应用中同样存在较大误判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金融、安防以及考勤门禁是人脸识别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一旦发生误判系统被攻破,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新技术过早沦为“商业杀熟”工具。据报道,去年以来,已有多家售楼处承认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主要用于识别购房的消费者是否是首次看房、是由第三方中介还是售楼处销售首次完成接待等。根据类型的不同,房企提供不同的折扣力度,差价可达到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换而言之,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受到了“价格歧视”。

“大数据杀熟”早已不是秘密。新用户粘性低,对价格敏感,相比之下,老用户认可度高,为了留住新客,互联网企业对老用户“开刀”的套路屡见不鲜。然而人脸识别的应用,不仅让信息获取更加高效,也将“杀熟”场景从线上延伸到线下,进一步损害消费者权益。 (吴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