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专题总第4998期 >2021-04-08编印

“从自闭到自闭症的阻断机制研究” 启动仪式在豫章师范学院拉开帷幕
刊发日期:2021-04-0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讯 (记者 朱 兵 □ 刘明清) 4月8日,在江西省南昌市豫章师范学院的宜萱剧场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声势浩大的主题为“从自闭到自闭症的阻断机制研究”的启动发布会,此次发布会由豫章师范学院主办。

江西省教育厅有关领导,南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龙国英,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龚建平,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徐兰宾,豫章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贺瑞虎,江西省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何剑锋,江西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分党组书记、副主任,江西省侨联党组书记、主席张知明,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史可,中国残联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贾美香,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书荃,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儿童中心研究员梅建,江西省心理学会理事长、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圣鸿,江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华东交通大学教授舒曼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会议。

近20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自闭症患病率均出现上升趋势,约在1%左右。如美国在2004年患病率为1/166,2020年最新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道已经上升到1/54。目前,我国尚缺少有关自闭症儿童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当前较为公认的自闭症患病率约为0.7-1%。有报道统计,我国现有自闭症儿童达300万以上。从儿童被诊断为自闭症到漫长的康复过程,家长面临的困境和压力不断增加,包括经济上、心理上以及干预知识缺乏等诸多困境。自闭症儿童能否得到有效康复,关系到无数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自闭症诊疗都是基于对外显核心症状的辨识,干预则以消除这些外显症状、提高行为能力为主要目标。自闭症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自闭症出现一系列异于常人的外显行为,核心原因是什么?至今学术界并未有明确答案,自闭症依然被认为是一种会伴随终身的精神疾病。

豫章师范学院“自闭症康复教育研究中心”的成员们经过十三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认为,自闭症是个体在特殊的先天条件下,并受后天环境影响而产生的主观意识下的人类社会客体环境缺失所导致的社会属性发展障碍综合症,具体表征为语言交流缺陷、社会互动缺陷、重复刻板行为等广泛性发展障碍。自闭症患者一系列异于常人的外显行为是源于社会属性的缺失,他们缺乏的不是社交能力,而是没有建立社交意识。“自闭”是先天的极度沉迷或拥有过人专注力的特质,是发展成自闭症的先决条件。自闭症是由拥有“自闭”特质的人发展而来的,但不是每一个拥有“自闭”特质的人都会发展成自闭症,自闭症是后天产生的。产生自闭症这一现象的机制,在于自闭症人士缺少有人类社会活动的体验。如果在后天环境中,通过大量社会化活动的导向性教育,使他们进入到与人的活动中来,积累大量与人的活动体验,是可以将自闭症患者从主观意识上极端沉迷于对物或事的体验,逐渐引导其转向体验与人的活动,从而发展出社会属性,并实现核心症状的康复。

基于以上认识,豫章师范学院联合深圳盛大博林少儿康复中心开展“从自闭到自闭症的阻断机制实证研究”,并召开研究发布会暨自闭症康复教育宣导活动。为了使此项研究更具科学性、全面性、专业性和权威性,中心特别邀请了我国著名的自闭症诊疗专家贾美香教授,我国著名的儿童保健教育专家王书荃教授以及中国心理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董圣鸿教授,华东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舒曼教授等共同组成了专家小组,进行指导、监督。

此项研究主要面向江西省内的所有自闭症儿童家长,拟在江西省范围内分三期免费征集共3000例自闭症患者家长的12周以内的婴儿,免费进行为期两年的指导性干预或介入。通过对结果的统计,来研究“从自闭到自闭症的阻断机制”,如果成功,将对世界自闭症的重新认知提供有效的实证数据,对解开自闭症这一人类的世界性难题找到开启之门。

梅 建


毕业于北京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儿童保健与营养、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现任中国儿童中心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等职。发表中英文论文 70 余篇,论著 600 余万字,科普文章 300 余万字,出版科普著作《冲破儿童学习困境》《从第一次踢到第一步》《儿童体格发育与营养评价》等 20 余部。

王书荃


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儿科临床和儿童保健; 20世纪80年代涉足儿童精神医学和心理学领域,对儿童的研究由单纯的医学模式转变为医学—心理—社会模式;20世纪90年代调入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进入了特殊教育领域,工作重点是针对有各种问题的儿童进行以生理为基础的心理和教育研究。21世纪以来,着力推动0-3岁儿童的早期综合发展。从业近50年,一直从事儿童发展与发展中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贾美香


1978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从医四十年来,始终坚守一线,从事儿童及青少年精神医学专业研究和精神疾病诊断治疗,是我国最早发现、诊断并积极推广孤独症临床治疗技术的专家学者之一。在孤独症的诊断、评估与制定干预性治疗康复方案等领域代表了我国较高临床水平,并积极倡导“婴幼儿期孤独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理念,多次参与政府部门关于儿童残疾筛查技术规范的制定以及孤独症康复行业标准的制定;参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科研协作的课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及主编出版十几本孤独症相关的专业书籍。现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中国残联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会长,中国残联福利基金会特邀理事,宋庆龄儿科医学奖专家评委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早产儿优化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董圣鸿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学科建设办主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江西省心理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统计测量分会副理事长,江西省心理学会理事长。


舒 曼


华东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学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西中小学(幼)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江西项目组负责人。


尤晓阳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师范学院自闭症康复教育中心主任,动机构建(深圳)教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动机构建教育体系创始人,自闭症儿童动机构建深圳实践基地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