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书画总第4993期 >2021-03-31编印

笔墨从心写性灵
——刘建国人物画欣赏
刊发日期:2021-03-3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照片 014.jpg

刘建国,1971年出生于河南省修武县,1994专科毕业于安阳师范学院,2000年本科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2001年结业于中国美协人物画高研班,2011年研究生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2017年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高研班,师从著名画家陈钰铭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民盟中央美术院河南分院常务理事、豫皖情常务理事(国画委员会主任),陈钰铭水墨家园工作室专职画家。


丁酉初冬,与青年画家刘建国有缘一见。刘建国从他少时学画说起,谈到当年的探索经历,谈到名师的指点,谈到意象的营造、线条的磨砺、写生的坚守,谈到题材上的“接地气”,谈到人品艺品的兼修……言语朴实,激情滔滔,活脱脱表现出一个画家忠实于绘画艺术的严谨形象。

论画无外乎两种形式,或从画作本身评论,或着眼于画家的整体艺术来评其画。应该说,将两者结合才能使评论更为深入而免于流弊。以线写形、以墨立意是刘建国作品的重要特点。笔墨不仅是造型手段,更是一种对情结和审美的追寻。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水墨人物画家更应该追求线形的质量和墨色的变化。刘建国既倾情于对局部细节的刻画,又注重把握画面整体的构图与程式。他善于把人物形象组合为具有形式美感的整体构成,令画面彰显出富有韵律的力量感。“笔墨从心写性灵”既是他的审美追求,也是其实现人文关怀的手段。他的人物画既严谨又灵动,展现出深厚的造型功底以及对笔墨的高层次理解和把握能力。他笔下的人物神采飞扬、个性鲜明,充满生活的意蕴,带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刘建国人物画十分注重意象的营造。意象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审美理念。这不仅反映在水墨淋漓、“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画中,同时也体现在以勾线、设色为主的工笔画中。意象造型不能是空洞的,必须通过笔墨结构进行表现。按照中国画的要求,根据生活感受形成具有艺术性的意象造型,进而用笔墨进行描绘,这就是笔墨结构对艺术形象的概括。这一过程是将现实生活升华为意象的笔墨结构,又将意象的笔墨结构上升到一种精神表现。所以我们不仅要具有笔墨功夫,还要对笔墨进行深化,使其达到意象的表现层面。艺术形象的创造不等于生活现象的简单再现,也不等于对表现客体直接的描摹,而是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直接和间接的感受开始的。每位艺术家内心深处都有着自己的理想和审美意象的追求,再以丰富的实践并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使艺术形象更纯粹、更具有意味。

刘建国人物画十分注重线条磨砺。线条是画家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在创作中,画家对线条倾注深厚的感情,使其成为自己绘画的鲜明特征。古代画家运用线条不仅构筑起自然物象的形质和空间,反映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抽象的概括,还凝聚着其主观意识和情思,形成了形、意、情的综合表述,完成了一种“形而上”的追求。基于对画面构成方式的直接影响,线条对于中国画的形式美产生了决定作用。画家们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将线描发展成独立的艺术形式,甚至表现出“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的效果。中国画在相当程度上是靠富有韵味的线条取胜的。一根线看似简单,却包罗万象,想要驾驭好它很不容易。中国画的笔墨是通过线条来体现的,这些线条饱含富有穿透力的质感,抽象而富有意味,单纯到极点,也美到极致。线条是造型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独立的艺术要素。

刘建国人物画十分注重对写生的坚守:从生活中来,到群众中去。用激情拥抱生活,寻觅生活激流中感人的内容、情节、细节,艺术地再现人们的理想、信念与希望,创作出人们爱着、又能深深打动心灵的艺术。在写生过程中寻觅自己的艺术梦幻,也收获着个人的理想和希望。中国画是一种需要表达思想和情绪的艺术,更强调写生的独立性和主观性。中国画作为艺术当然不能脱离实际和生活,但它是一种从眼观到思想的内化过程,需要自然而然的、潜移默化的感悟汇成人生阅历,而不是计划性很强的、一哄而上的拍照+临摹,它需要安静地思考和体验。人物画是一种有难度的艺术,无论中西概莫能外。作画是眼、手、心的成功联动,是造型的艺术。人物画之所以有难度,是因为画家要把人物画好,不仅要具有很高的造型能力,通晓解剖、透视等规律,更因为人是活的,是有思想有精气神的万物之灵。古人早就把人物画称为“传神”的艺术。从写生到创作,离不开物象、心象和墨象三个要素,画家都要经历一个“由物象转化为心象,再由心象转化为墨象”的过程。

刘建国自言其人物画在题材上非常“接地气”,其人物画作品大多为身边人,大多为普通群众,大多为小人物。因为他喜欢表现他们,关注他们,并乐于表现他们,这其中也包括一些藏族、彝族、羌族同胞。刘建国用画笔关注他们并表现他们、歌颂他们,对普通群众表现出极大兴趣和乐趣,画家的人品和艺术亦由此可见。人品为艺术家之“德”,画品为艺术家之“艺”。画家只有具备较高的道德观、哲理观和美学修养,才能创作出表现真善美的作品,画面所反映出的内容才能经得起时代的考查和时间的检验。严谨准确的造型、灵动冼练的笔墨有助于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并流露出独特的中国画气象。纵观历史长河,那些铭刻在人们心中的艺术大师都是德艺兼备者,所谓“德高为师,艺高为范”乃为此理也。

(文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