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地方总第4991期 >2021-03-29编印

贵州台江县:“四个一”行动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刊发日期:2021-03-2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高学治  □ 张 强


    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北依苗岭主峰雷公山、南临清水江中游的台江,天蓝、地绿、水碧、土净,老城改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让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人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如今的台江,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养老、医疗、教育等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发展成就振奋人心,美好蓝图催人奋进。经过5年不懈努力,“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进入新发展阶段,台江已经站在更高的发展起点,勾画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蓝图,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阔步前进。

    当前,台江的区位交通优势正加速转化为枢纽链接优势、人口资源优势正加速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市场空间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内需体系优势、农业农村优势正加速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等。这些正在加速转化的优势都是台江融入“双循环”的重要支撑。

    2021年2月7日,台江县召开县委农村工作会暨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会议分析新发展阶段台江县“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安排部署2021年“三农”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此次会议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加快改善农村发展建设面貌,显著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指明了方向。为“十四五”台江持续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促进群众稳定就业增收,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奠定基础。


“一村一业”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和关键。台江县深入落实农村产业革命“五个三”要求,围绕“八要素”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农业发展实现“六个转变”,以产业振兴带动农村全面振兴。

    在方召镇巫梭村,食用菌产业已成为该村主要产业之一。2019年,巫梭村的食用菌产业已成规模,如何让村民不只是单单务工增加收入,切实将输血变为造血?

    村两委决定将食用菌棚包干到户,菌棒由合作社生产,村民负责后期栽培管理,村两委负责监督,合作社再以一元一斤的管护费,统一收购,各司其职,鼓励村民多劳多得。

    “搞产业就怕产出来了卖不出去,现在我们村的这个香菇产业,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只要大家愿意做,村里的合作社就给大家提供菌棒,还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出菇了县城的果蔬脆加工厂就直接收了。”方召镇巫梭村党支部书记李光军说。

    2020年,方召镇巫梭村食用菌种植120亩,年产量15万余斤,产值23余万元,户均分红600元,户均已实现分红900元以上,产业实现贫困户全覆盖。这不仅代表着巫梭村群众通过发展食用菌所带来的收入,同时还象征着方召镇巫梭村通过党建引领发展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使台拱街道登交村适合发展茶叶种植。2019年初,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成立了登交村无公害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笔者走进登交村昌平坳无公害茶叶种植基地,千余亩的茶树,绿油油的茶籽硕果累累,遍地呈现丰收景象。

    在登交村交片寨,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该村紧紧围绕“一村一产业、一户一项目、一人一目标”“三个一”产业扶贫思路,立足村资源禀赋,在每户贫困户中发展1个稳定脱贫致富产业项目,实现贫困户人均产业收入稳步增长,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在茶叶基地里干活的交片贫困户刘心当介绍:“村里搞这个茶叶基地真好,现在是农闲时节,我们村很多人来基地做活路,活路也比较轻松,每天有120块钱的工资,补贴家用。”

交片寨除了茶叶种植项目外,台江县台拱街道的食用菌、蛋鸡场、金钩藤等异地产业项目扶持全部覆盖交片所有贫困户。2019年以来,交片9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得到分红1800元。


“一人一技”增添乡村振兴新动能


    “输血”帮扶强化群众“造血”能力。台江县围绕技能提升,坚持以“一户一技能,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为目标,加大安排帮扶资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员开展食用菌栽培管理、绣娘刺绣、乡村旅游接待服务等方面业务技能培训,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正在台盘乡阳芳村“妈妈制造”手工坊做刺绣的陈祥入老人说:“想不到在村里做刺绣也能赚钱,以前就只是根据我们苗家的绣法来做刺绣,这几年发展好了,绣品也能卖钱,还接到不少的刺绣订单,政府还专门组织我们进行培训呢,国家政策真好”。

    同时,在台盘乡阳芳村党群服务中心,不仅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治室、就业指导站、社区教育学校等便民利民场所,还有老年活动室、工青妇之家、文化活动室等颐养身心、愉悦精神的服务设施。

    过去五年,台江县将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且未就业的扶贫对象纳入免费培训范围,结合扶贫对象的培训帮扶需求,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同时,鼓励贫困家庭子女就读技工院校,落实贫困生助学金,帮助完成学业。目前,台江县已开展维修电工、家政服务、烹饪、刺绣、种植养殖栽培等工种技能培训100余期共1万人次。

同时,针对县内外和对口帮扶城市用工市场需求,以及本县产业发展需要,对未就业的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和由需求的群众开展“派单式”技能培训,实现一人掌握多项技能,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


“十户一体”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台江县坚持党建引领,按照“以组织振兴,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的要求,指导老屯乡长滩村探索推广了“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乡村旅游等取得明显成效,全村现在家家有产业、户户有增收,大步迈向幸福小康路。

    长滩村党支部书记石俊介绍:“起初,我们的‘十户一体’主要就是搞卫生,成效很明显,我们就运用到了治安、产业等方面。现在村里干净整洁,不仅有产业,还搞起了旅游,日子也是一天比一天好。”

    近些年,长滩村整合多方资源,建成“非遗”体验工坊8处、民宿客栈72间、农家乐36户。依托“妈妈制造”扶贫苗绣工坊,刺绣、银饰等产品年销售量达到1500件,全村105名绣娘致富路越走越宽。2020年,长滩村分红200余万元,覆盖全村66户贫困户,并有效解决了200余人的就近就地就业,实现了“一户多收”,人均月收入达3000元以上。

    同样尝到“十户一体”甜头的还有台拱街道红阳村,该村借助“十户一体”载体,将其功能拓展到矛盾纠纷调解、治安联防联控、帮助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等。通过精准扶贫、项目扶持等外部集中帮扶措施和内部帮带作用,实现农户取长补短、互促共进。

    近年来,台江县将“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全面铺开,同时深化拓展到经济发展、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基层党建、公益事业、民主监督、诚信建设、乡风文明等各个领域,农村实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社会稳定、乡村和谐的景象。


“一村一队”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

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人才支撑,着力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村级尖兵人才、中坚力量和青年骨干,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台江县坚持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需求为导向,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健全完善村级尖兵人才、中坚力量和青年骨干的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机制,确保每个中心村(居、社区)培养储备1名以上尖兵人才、3名以上中坚力量和1名以上青年骨干,并推行“党支部+工作队+农户”工作模式,全面夯实基层战斗堡垒。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十有五化”创建,建强村干部、后备力量、党员和驻村干部队伍,在全县每个村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在南宫镇交密村,定点帮扶单位台江县委组织部始终将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选配了“一文一武”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在班子成员中既吸收了经验丰富的老村干部、带富能力强的土专家,又加入了知识丰富的外出务工归来的年轻人,选优配强了村“两委”班子。

村党支部书记邰秀斌牵头,村“两委”班子每年从产业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群众最关心的事项中列出年内承诺的十件实事,向全体村民立下了“军令状”,村干对应工作职责每月在党务公开栏晒“成绩单”。

    “现在我们村漂亮得很,这几年,帮扶单位帮我们村里发展了钩藤产业,就连我们的漂流也搞起来了。”交密村三组村民杨再平高兴地说。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交密村党支部迎来蝶变新生,先后被省委、州委、县委评为“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支部党员也先后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