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新闻总第4978期 >2021-03-10编印

全国政协委员何伟:
“数智化”精准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
刊发日期:2021-03-1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a044ad345982b2b7a7a7f227e3afe3e776099b20.jpg

□ 本报实习记者 贾淘文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低龄化、重度化趋势愈发明显,近视防控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牵头,学校与家庭发力、教师与家长参与。

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教育工作40项重点任务》明确提出,要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各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比2020年下降0.5或1个百分点以上。教育部将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列为重点任务,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近年来越来越高的儿童青少年近视率。

2020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首部《中国眼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眼总体发生率高达53.6%,大学生总体发生率超90%,这意味着每2个孩子至少有1个是近视。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何伟表示,当前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一定要基于信息、数据、基因等高科技,通过“数智化”赋能,来揭示近视发病机理,提高防控效率,以“防患于未然”代替以往的“亡羊补牢”。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何伟提出了六点建议:

一、聚焦“三个时段”近视防控,健全近视防控体系。

近视防控的重点时期是学龄前,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的管控是近视防控的重点,为学龄前儿童保留合适的远视储备,避免学龄期近视的高发趋势。中小学生以防控其近视过快发生发展为重点目标,对于高中生和大学生,则要避免其发展为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为重点。

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协调全社会关系,建立完善的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体系。家长、幼儿园、学校及医疗机构密切配合、联防联动。其中,家长应多了解科学用眼知识,带动孩子养成科学的用眼习惯,幼儿园和学校应强化素质教育,保证孩子和学生的户外运动时间。

学校要把学生近视防控纳入学校评价与教师考核,医疗机构协助铺设零死角的诊察网络,提供全面、定制式的眼健康检查,做到精准诊断、个性化干预。以此形成“四位一体”近视防控体系,确保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不留死角。

二、“数智化”赋能,提升防控效率。

新形势下,儿童青少年近视眼防控一定是基于信息,基于大数据,基于基因这些现代的高科技来揭示青少年近视眼发病的机理。

依托云端大数据平台,推动逐步建立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学生眼健康档案随学籍变化而转移,匹配唯一识别码,终身制数据持续跟踪,及时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研判,预测近视防控发展趋势,随时调整近视“重灾区”防控方案。

针对高度近视、度数增长较快等异常病例预警提醒,学校、家长重点关注,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查、治疗。通过检测人体与生俱来的易感基因,对高度近视发生风险进行评估,从遗传学角度找到基因中影响高度近视的隐患,有针对性地规避导致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从而有效预防高度近视的发生。

三、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活动。不管在校园还是在家庭,学校、老师、家长都要承担起保护孩子视力、严格管控孩子使用电子屏幕的责任。严格把控学生线上学习时间,小学生每天不超过2.5小时,每次不超过20分钟;中学生每天不超过4小时,每次不超过30分钟。家长要尽量为孩子选择屏幕大、分辨率高的电子产品,保障孩子的睡眠和营养,掌握孩子的视力健康状况。

四、鼓励孩子加强体育锻炼。每天超过一小时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对于防止近视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防止近视的出现非常有效。

五、加强眼视光检测和配镜相关市场或经营主体的管理,在孩子们眼视光的检测和配镜方面,能够给他们科学、精准、有效的指导。

六、加强基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人员培训,通过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验光师等技术员、各级公共卫生工作者、学校校医等提升能力。引导高校增设眼视光、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专业,不断提高近视防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