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资讯总第4977期 >2021-03-09编印

数字化技术助力新冠疫苗接种 构建国家级免疫屏障
刊发日期:2021-03-0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当前,动员国民广泛接种疫苗,正在成为防控新冠疫情继续蔓延的核心“抓手”。1-2月,新冠疫苗已在国内进行重点人群紧急接种5000万人次。随着新冠疫苗广泛接种,全国一盘棋构建免疫屏障将成为非药物防疫手段,全民风险筛查和人员流动管理的补充乃至替代将大幅度降低新冠防空的大坝高度。而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力量,构建新冠疫苗大数据支持和综合研判的顶层设计。

中国人口众多,按照70%-75%疫苗接种率,中国有超过10亿人同期接种疫苗,才能构建起人群免疫屏障。因此,尽快实现新冠疫苗灵活调配、有效触达和科学有序的“应接尽接”,进而构建高效、稳定的国家免疫屏障,成为当务之急。当前新冠疫苗接种免疫过程中面临如下问题:

一是在疫苗终端分发和接种工作中,缺乏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大规模疫苗接种工作需要依托需求登记的产能精准高效调度,并提前储备物流冷链能力,有效追踪每一支疫苗的流通过程和终端调配使用情况。但我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长期各自为政、央地割裂,省、市、区、县各显其能,各地疫苗调拨、接种数据的归集难以打通,且存在时间差异和统计口径差异。

二是疫苗接种情况难以与现行的疫情防控系统打通。以各地通行的健康码为例,主要以流调、通行等数据为基础做出风险等级判断。目前疫苗接种记录尚未与“健康码”的生成机制打通,接种疫苗情况尚未成为风险等级判断的依据。“接种疫苗”对人员有序流动、差旅规则并无促进作用,人群接种后健康状况的全面监测评估,尚未作用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和调整防疫策略,造成疫苗接种数据的浪费。

三是新冠疫苗的宣传科普存在欠缺。对疫苗的阻断原理、安全性、防控效果的宣传还比较薄弱,目前的宣传手段难以触达民众。各地疫苗接种数据及效果的信息发布不透明,科普不及时,产生群众不敢打、不愿打等问题。针对老年人也没有合适的沟通以及服务平台。

疫情期间,阿里巴巴等科技企业,利用健康码、多点触发平台等数字技术应用,有效助力了国家和地方的疫情防控。在推广疫苗接种构建全国免疫屏障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和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形成数据链,建统筹构建全国免疫屏障的顶层设计,全国一盘棋,让疫苗规划、流通、接种、抗体测试、有效免疫力追踪监测全链条数字留痕,助力新冠疫苗全民可续、有序接种。

一是建立国家电子免疫通行证系统、打造集疫苗科普、接种、有效免疫力管理的国家大数据平台。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统一接种管理、统一接种人ID、统一接种后健康随访及不良反应报送的数据标准;由国家药监局落实《疫苗管理法》要求,推动每一支疫苗的全流程追溯及追溯信息公众可查询。并依托疾控中心、各级医疗机构建立第三方权威抗体检测机构,通过数字化动态全程管理监控个体有效免疫力,发放数字化电子免疫通行证,持有电子免疫通行证者可摘除口罩自由通行,打通健康宝、流行病调查表等数字“烟囱”壁垒。

二是建设新冠疫苗接种服务和电子免疫通行证监测管理系统,并以此为契机,尽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疫苗接种服务与监测管理体系,逐步从新冠疫苗、儿童疫苗,扩展到全部疫苗接种、监控个体有效免疫力、发放电子免疫通行证的服务管理。

三是建设统一的疫苗科普资源库。鼓励第三方平台依托国家疫苗科普资源库开展形式多样的疫苗科普、社群互动、分时预约和健康随访等创新服务,提升群众接种疫苗期间的服务效率和满意度。

四是尽快将电子免疫通行证与健康码打通。探索“电子免疫通行证”的国际化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统筹组织第三方认证和动态管理受种者的个体免疫防护效果,并将有关数据融入健康码,研究建设老人及智障人士的非电子通行证系统,助力人员流动有序开放和社会生产生活的进一步恢复。    

     (顾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