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视点总第4971期 >2021-03-01编印

南京“守艺人”与灯相伴17年
刊发日期:2021-03-0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黑色的牛首、金色的鲤鱼、黄色的老虎、红色的双喜灯……走进南京浦口区汤泉街道泉东村的一户小院中,形状各异、色彩丰富的花灯、花船及动物造型摆满了院子的各个角落,79岁的严路山正在和老伴完成手上最后一盏花灯。“年过完了,事情还没完呢,这不马上元宵节了,歌舞队排练、表演都要用这些道具呢。”严路山一边用铁丝固定花灯一边告诉记者。

这些手工作品是表演花船舞、茶山会的道具,它们都出自手艺人老严的双手。自从去年腊月开始,他和老伴几乎就没怎么出门,一把钳子、几根竹子、几桶颜料,就足以让老两口从早忙到晚。

老严扎出来的各种彩灯,不同于市面上流行的卡通类型,更贴近于老一辈人记忆中的形象,十二生肖更是栩栩如生。“你看这个龙灯,龙口张开,双眼有鸡蛋那么大,金黄色的龙角立在额头后,龙须细长,是不是很威严霸气?”

扎花灯看似简单,却考验人的耐心、细心和想象力,最小的花灯需要两天制作,最大的花船甚至需要老两口忙活一周。但老严却沉得住气,通过不断摸索自学,做了17年花灯。

原来,2005年,严路山在和街道巡演队员交谈的过程中了解到,表演队的道具逐渐老化和损坏,队员们有心将采茶舞、花船舞等非遗项目传承下去,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道具,怎么表演?”队员们找到了严路山,知道他会做花船灯,想请他帮忙制作几只。

从部队退伍的老严一口答应下来,回家后却犯了难:平时扎几只小彩灯玩玩没问题,真要是用来表演,自己的手艺能拿得出手吗?但既然答应了,爱面子的他索性开始研究起来:买来竹子、彩纸及装饰品后,老严开始画起了图纸。“好多年都没人做这个了,没有现成的图纸可以借鉴,我就来来回回反复试验了好多次,做出不同的尺寸,然后让巡演队的人拿着用,看看哪一种才能让高矮胖瘦的表演者提着都不费劲儿。”严路山告诉记者,从竹子密度到彩纸质量再到色彩选择,每一步都要重复多次,直到做出最合适的彩灯。

如今,巡演队所用的道具都是出自老严之手,但热心肠的老严并没有收取任何费用,这也让扎花灯这项技艺的传承出现困难。“虽然是区级非遗,但年轻人没耐心,不爱学,又不赚钱,连我的子女都觉得我是在浪费时间。”老严说,虽然老两口的退休金都用来做花灯了,但是自己会一直做下去,希望有更多人看到这门手艺,他也愿意将它教给更多人。 (金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