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区域经济总第4968期 >2021-02-24编印

阮雪山:让非洲鸵鸟在冰天雪地下“金蛋”
刊发日期:2021-02-2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微信图片_20210222151237.jpg

“一只大鸟真古怪,有翅不飞跑得快,遇到危险藏脑袋,屁股留在沙堆外。”这种原产于非洲的呆萌鸵鸟通常只能在动物园看到,但在辽宁省阜新市天园鸵鸟养殖基地,有数百只鸵鸟已完全适应当地的气候。当冬季来临,这里的鸵鸟需要为越冬储存脂肪,气温越低,鸵鸟的脂肪就越厚,鸵鸟油的产量也会随之变大,质量也更上乘。据基地创始人阮雪山介绍,天园鸵鸟油很受生产商青睐,与长三角地区乃至韩国的公司都签订了协议。

经过多年摸索,天园鸵鸟养殖基地目前育有鸵鸟近300只,并开发出了鸵鸟肉酱、鸵鸟皮革品、鸵鸟毛掸子、鸵鸟蛋雕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市场面向全国。其中销量最好的当属具有治疗无菌性炎症和疏通经络等功效的鸵鸟油。

阮雪山与鸵鸟的缘分始于2012年,他此前从事五金行业,在阜新小有成就。从一位同行那里,他了解到鸵鸟身上蕴含的“宝藏”,便与朋友共同创办了基地养殖鸵鸟。

鸵鸟养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前3年的时间里,阮雪山都是在摸索中前行。

养鸵鸟的第一个难题是种鸟的饲喂。一开始基地用玉米秸秆喂食,结果导致100只种鸟几乎全部死亡。原来非洲鸵鸟是单胃草食禽类,没有牙齿和嗉囊,消化道和家禽不一样,也完全不同于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一旦进食不可消化的饲料,就可能因胃阻塞而死亡。阮雪山意识到饲料的选择必须过关,他又陆续引进了700只种鸟,分别用牛、猪、鸡的饲料做了很多试验。然而由于饲料中的营养比例不均衡,鸵鸟的死亡率一度达到90%。

难题还不止这一个,打击接踵而来。

由于缺乏消毒、照蛋、翻蛋的经验,鸵鸟蛋破损、爆炸、蛋舱污染等原因导致了一批又一批鸵鸟蛋孵化失败,孵化存活率不足10%。

阮雪山最初投资的400万元几乎都打了水漂。资金周转困难,他和两个合作伙伴愁得睡不着觉,“我们三个人轮流着打退堂鼓,但是又轮流着互相鼓劲,你劝我,我劝他。已经付出这么多了,也只能坚持走下去”。

2014年,阮雪山在市科技局的帮助下联系到了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学院,由此出现转机。研究员对死亡的鸵鸟进行解剖研究,分析死因,对症下药。经过技术改进,鸵鸟的孵化率高达93%,雏鸟成活率达85%以上,阮雪山开发的鸵鸟饲料也成功申请了专利。

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如今,以养殖基地为核心,阮雪山成立了合作社,以“基地+饲养点+农户”的模式向有志于脱贫致富的乡亲们推广鸵鸟养殖技术,并与他们签订最低保护价收购合同,解决农民养殖鸵鸟后的销售问题。

基地养殖的成年鸵鸟有两米多高,体重达300多斤,目前鸵鸟肉市场价每斤在45元左右;一枚鸵鸟蛋可以卖200元,一只鸵鸟全年按产蛋50枚算,产值就达1万元。这也是阮雪山大力向周边农户推广鸵鸟养殖的原因。

鸵鸟养殖在当地的认可度是逐渐积累起来的,阮雪山耐心向农户科普介绍,免费开放养殖基地,为当地的中小学提供科学实践活动场地,给参与合作社的农户提前分红,为鸵鸟上保险,并承诺一切风险由公司承担。

阮雪山记得第一家签订协议的农户来自阜新市大板镇,“听完我的介绍后他说他本来没多大兴趣,但出于信任我所以愿意一试。也是这个农户在后来的养殖户比拼上拿到了冠军。只要农户愿意跟着我干,我一定毫无保留”。目前阮雪山与阜新市480余家农户达成合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一起养鸵鸟。

让阮雪山坚定不移地搞鸵鸟养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据他介绍,鸵鸟的角膜具有相当良好的透光率,如果能够移植到人身上,那将可能为因角膜问题而失明的盲人带来复明的希望。早在2002年,上海某大学针对鸵鸟人工生物角膜技术就已进行了相关研究。尽管研究并未正式应用于人体,但他相信鸵鸟带来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鸵鸟养殖有着光明的前景。2019年7月,鸵鸟人工生物角膜项目签约仪式在西安市一家医院举行,得知了消息的阮雪山与项目负责人联系,“合作如果能谈成,那我的鸵鸟将有可能给更多人带来光明”。

阮雪山下一步的打算是进行融资扩大生产,计划在3-5年内将分厂开遍辽宁各市,同时推动鸵鸟干细胞和眼角膜技术研发并投入生产。

天园鸵鸟基地摸爬滚打的探索阶段已经过去,如今年收益可达300万元。2020年辽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天园鸵鸟项目获得一等奖,“这说明我们现在走的路是正确的,当然也只踏出了一小步,未来还要继续努力”,阮雪山说。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