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综合总第4967期 >2021-02-23编印

久病床前有孝子 孝顺儿媳胜亲女
刊发日期:2021-02-2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朱 喜 □孟晓晖 王贵中


“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对于现年78岁、患病30多年、卧床不起10多年的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长集镇柿园村徐士荣老人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小儿子景公平、儿媳妇黄昌萍20多年对她不离不弃、悉心侍候,让她于病痛之中感到满满的孝心。她常对来看望自己的亲戚们说:“得了这样一个受罪的病,不光自己遭罪,还负累孩子们,但是老天爷又让我摊上这么个孝顺的儿媳妇,这是我上辈子积的德,她比我亲闺女对我还好呢。” 

提起黄昌萍,四邻八乡没有不知道的,没有人不说她孝顺贤慧的。为了照顾生病的婆婆,她放弃打工全职侍候婆婆,节衣缩食筹措婆婆医药费,委屈儿子寄宿亲戚家读书,她承受着一名普通农村妇女难以承受的无奈和艰辛,只是为了让婆婆在忍受病痛折磨时能得到家人的关爱,不再感到“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凄凉与孤苦。

婆婆的不幸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

黄昌萍的婆婆30年前确诊为帕金森病失去劳动能力,长年服药让家庭陷于贫困;2004年老伴去世后随小儿子一家远离故土到上海;2010年几乎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2014年大儿子不幸去世,承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2017年患阑尾炎,手术后又诊断为肠癌。婆婆的不幸让黄昌萍心痛不已,她决定和丈夫景公平一起担负起照顾婆婆的责任。这一决定改变了她的生活,她不能再像其他年轻人那样相夫教子、一心一意经营自己的安乐窝,留给她的只有付出和辛苦。

首先得承担起全部家务。结婚那时婆婆尚能行走,生活勉强可以自理,但家务活却一样也做不了,黄昌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黄昌萍在娘家是小女儿,虽说不上娇生惯养,但也是被父母宠着的,婚后突然一下子做这么多家务,她始料未及,却又不得不接受现实。除此之外,她还要帮着丈夫养家糊口,二十多年来无怨无悔,她硬是挺了过来。二是经济负担重。九十年代的农村基本上是靠土地谋生,婆婆长年看病吃药使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丈夫除了想尽办法增加土地收成外,农闲时还到建筑队打零工,有时将父亲做的一些小物件拿到市场上出售,贴补家用,即使这样依然不能维持一家人开销,黄昌萍只能靠精打细算来过日子。结婚24年,黄昌萍家里没有盖新房,也没有在城里买房,却债台高筑:2004年公公去世时欠2万元、婆婆药费欠5万多元、2014年哥哥去世所欠部分债务都要由他们偿还。三是飘零上海谋生。2001年,景公平感到靠几亩地和打零工已经远远不能应付家里的开销,于是夫妻俩商量后决定:景公平到上海打工挣钱,黄昌萍在家里操持田地。此后三年多时间里,家里庄稼的收种、牲口喂养、婆婆生活的照顾,主要靠黄昌萍支撑。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但一想到丈夫在外挣的远比在家时多,可以改善家里的境况,逢年过节还能回来团聚,平时又有公公照应,她已经很知足了。2004年春节后,一家人期盼许久的孩子终于降生,给这个普通的家庭带来许多欢乐。可没过多久,公公去世,悲伤的气息又笼罩整个家庭。办完丧事,黄昌萍和丈夫一起带着年幼的孩子和生病的婆婆举家来到上海。为了节约开支,他们在离市区几十公里的乡村租了两间农舍,从此一家人饮食起居、吃喝拉撒都在这两间不足4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为了一家人能在一起,为了能照顾婆婆,再苦再累她都能忍受。

夫妻同心侍候婆婆

人们都晓得:侍候人难,侍候病人更难,侍候一位不能自理的老人更是难上加难。在上海,黄昌萍每天除了洗衣做饭、买菜做菜、喂饭喂药,还得抽空接送孩子上下学。她陀螺一样旋转在生活里,不得片刻停留。这还不是最艰难的,最难的是婆婆瘫痪后侍候她解大手,这可是力气活,每次都让黄昌萍心生畏惧却又不能不面对。晚上丈夫收工在家,还可以帮她,二人合力将婆婆从床上抱到坐便器上,还不算太费事。赶上白天丈夫揽工在外,侍候婆婆解大手则需黄昌萍独力完成,即便是精疲力尽也不能有半点差错,即使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也不能让婆婆磕了、碰了、摔了,也不能让婆婆身上沾染一点脏东西,不能让婆婆受到委屈。另外,不管丈夫在不在家,婆婆解手前的宽衣解带,方便后的擦拭整理,都是黄昌萍一人全包,长年累月,从无怨言。

除了上厕所,黄昌萍还要定时给婆婆擦洗身子,这也只能由她“独揽”。冬天每周擦洗一次,到了夏天,每天都需要擦洗。端水、倒水、解衣、穿衣、擦洗、翻身,日复一日,坚持不懈,其中辛苦只有黄昌萍自己心里清楚。她默默坚持,从不居功,甚至不愿在亲友面前提起。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我作为儿媳妇应该做的。”

对孩子的亏欠是她心中永远的痛

刚结婚时,黄昌萍也希望早日有一个自己的宝宝。但考虑到婆婆生病,家庭负担重,担心孩子出生后会增加负担,也害怕孩子和老人都受委屈,她就没有急着要孩子。后来在亲戚劝说和公公婆婆坚持下,黄昌萍答应要孩子,可身体出了一点问题:为了节约开销,每天只买很少的荤菜留给两位老人和在外辛苦的丈夫吃,自己常常将就一下,如此造成营养不良,加之生活负担重,心理压力过大,她一直怀不上孩子,有几次好不容易怀上了又流产了。直至2004年,黄昌萍在结婚第八个年头迎来了儿子的出生,给这个家带来许久未有的欢乐。

好景不长,公公突然离世,这让黄昌萍一人再也无法支撑家里,于是一家人来到上海。丈夫继续在外揽工,黄昌萍则一边做家务一边照顾婆婆和孩子。有时丈夫揽的活时间有些紧,黄昌萍就会带着孩子和婆婆一起到工地帮着丈夫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已经可以到处玩耍,婆婆尚能行动,虽然心里觉得对孩子有些亏欠,但一家人同处一室,就算累些苦些还是很开心的。2009年,孩子上幼儿园每天需要接送,婆婆的状况也越来越差,到2010年完全瘫痪在床。到2017年时,婆婆病情加重,孩子已经上五年级,一日三餐都在家里,黄昌萍实在应付不了。为了全身心照顾婆婆,在和丈夫含泪商量之后,决定将孩子寄宿到老家的大姨家。一想到孩子远离父母的孤苦,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的遗憾,黄昌萍就觉得亏欠了孩子,内心痛苦万分,但想到是为了照顾生病的婆婆,她觉得是值得的,相信孩子长大后会理解。

政策帮扶已脱贫,美好生活在眼前

黄昌萍孝顺婆婆的事在当地传为美谈,她家里的困境也牵动长集镇党委政府和柿园村两委的关爱之心,村委会按照政策给予他们政策帮扶。2004年,经村民评议,村委会将婆婆列为低保户,缓解了家里压力。2014年,又按程序将黄昌萍一家定为贫困户,享受国家的帮扶政策,婆婆的医药费政府兜底,又通过大病救助解决了以前欠下的几万元医药费。孩子在学校享受各种教育资助,即将初中毕业。丈夫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如今揽的工也多了,收入自然增加了不少,一家人渐渐走出了困境。如今婆婆依旧躺在床上静养,他们会像以前一样侍候她,但一家人的心情却一反往常,阴霾已经过去,美好的生活正向自己走来。

黄昌萍所作的一切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照她自己说的,是作为儿子儿媳妇应该做的,也都是居家小事、米面油盐,犹如细流涓涓,虽无惊涛却也波光闪闪。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像黄昌萍夫妻一样把孝顺老人当作自己应该做的事,那么世上就会减少许多老人“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辛酸与无奈,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