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论坛总第4955期 >2021-01-29编印

你是“边花边省”的年轻人吗?
刊发日期:2021-01-2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微信图片_20210128141952.jpg

□ 本报记者 王薛淄


1000元的衣服说买就买,但是10元的邮费是不可以的;20元的奶茶一杯接一杯,但10元/月的视频会员借了又借……有的消费者认为这是省钱是一种乐趣,“愿意花的必须花,能够省的必须省。”有的消费者则是崇尚对“自己好一点”心态,“贵不贵没关系,值不值才是最重要。”

对于这种“越贵的东西花钱越不手软,越便宜的东西越要锱铢必较。”形成的“边花边省”神奇消费观,在心理学家认为,属于常见的“心理账户”范畴。

“心理账户”是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查德·萨勒提出的一个理论,是指消费者会在自己的认知中将不同来源、用途的钱放进一个个虚拟的账户中。萨勒认为:人们在进行各个账户的心理运算时,实际上就是对各种选择的损失与获益进行估价,称之为“得与失的构架”,人们在心理运算的过程中并不是追求理性认知上的效用最大化,而是追求情感上的满意最大化。情感体验在人们的现实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他将这种运算规则称之为“享乐主义的加工”。

举个简单例子,如果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去听。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买了一张今天晚上音乐会门票。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门票弄丢了。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买张门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可仔细想一想,不管丢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门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

之所以出现上面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的“心理账户”的问题。大多数人会把电话卡和音乐会门票归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但丢了音乐会门票和之后再买的门票都被归入了同一个账户,所以感觉上听一场音乐会的成本变成了400元。

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人们在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这些行为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心理效应:非替代性效应、沉没成本效应、交易效用效应。这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心理账户”对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机制。

再以去年“丰巢快递柜涨价”为例,2020年4月30日,丰巢快递宣布非会员用户超过12小时开始收费,超时后每12小时收费0.5元,3月封底。一时间,引发了众多消费者抗议,杭州某小区物业委员会强制断电丰巢柜机、上海近50个小区“对丰巢说不”……但“5毛钱”真的是压弯丰巢快递柜的最后一根稻草吗?

从消费行为和心理的角度来看,免费定价跟收费定价存在本质区别,与收费多少影响并不大。对于免费产品,人们大多持无所谓态度,可以随意处理,但是一旦变成收费,马上会放入到另外一个“心理账户”中,考虑的问题会完全不一样。丰巢一旦采用收费策略,不论定价如何,消费者马上会考量:为什么要把东西放到快递柜里,给我带来价值了吗?有必要吗?如果免费使用,人们就不会去质疑它的存在价值,最多不过造成了一点不便。

理论上,“心理账户”的存在,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做出决策,做好自己的理财和金钱分配规划,好处显而易见。但现实中,这种认知也会受到商家恶意宣传的影响,形成不合理的金钱分配理念,将大笔钱款用于购买“看上去很值得花”的商品。

对于消费者而言,应警惕“心理账户”心理形成的“边花边省”消费观的负面影响,学会避坑,避免冲动消费、不合理消费和超前消费行为。比如,可采取记账的方式,做好消费平衡,反思自己的每笔支出是否有价值、有意义。

而对商家而言,可利用好“心理账户”这一消费心理,例如上述的“丰巢快递柜涨价”事件,对丰巢公司而言,甚至可以建议其不如收费更高些,起到筛选出核心用户的效果——不愿意付费的消费者会与快递公司磨合,不会再占用丰巢空间,同时给愿意付费的用户提供更好的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