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综合总第4953期 >2021-01-27编印

着力扩大内需 畅通国内大循环
刊发日期:2021-01-2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着眼于新发展阶段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在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过程中,消费对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要着力扩大内需,以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驱动力。

拓展内需空间,加大投资力度

投资与内需互为依托、共同成长,较高的投资可以直接带动就业、拉动需求、满足需求。拓展内需空间,要对照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和民生投资,聚焦新产业、新基建等重点领域,超前谋划一批事关中长期发展的重大项目和“十四五”的储备项目,确保未来五年形成滚动的投资积蓄。在具体项目的选择上,不仅要加快引进一批前瞻性项目,更要强化引进能够改变城市产业结构、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大项目,锻造驱动内需的强大引擎。

一是以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轨道交通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端连接巨大的投资需求,另一端连接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拥有广阔发展空间,是城市竞争的新起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立竿见影的关键性作用,要作为项目招引和建设的重点领域,力争进一步突破,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基础设施,打造智能交通、智能能源、智能物流等。二是新型信息类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推进5G网络建设,加快推动5G网络设施延伸覆盖,加快推进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着力建设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中心等。三是新型混合类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科创类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撬动城市圈建设投资。城市一直是消费的主要承载者,随着城市群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间打破了行政界限,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际交通发达、资源配置更加优化,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形成强大的城市群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进一步提升消费向个性化、多元化、定制化方向升级,并推动新消费市场的形成与创新。

巩固内需基础,提高居民收入

收入作为经济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与需求息息相关,广大民众的消费水平最终取决于其可支配收入水平,消费者对收入的预期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判会直接影响消费信心,提高收入是增强消费信心的重要手段,也是提振内需、刺激消费的根本保障。因此,消费升级要以增加收入为基础。我国低收入群体还比较大,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建立消费引领型内需体系的关键,要通过提高收入来提升市场容量,带动消费升级。

增加收入的途径很多,如以财政手段助推收入倍增,增加一次分配比例,增加中等收入群体,发挥财政政策作用,如减税、让利、降费、增加补贴等。目前许多地方政府都发放了消费券,消费券作为一项补贴性的福利要有差异性地发放,可以使用科技手段使消费券的发放精准化和有针对性,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消费券促进消费的作用;同时还要寻找多种途径大力提高农民群体的收入,加快完善教育、医疗、失业、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解决两亿多农民工的户籍、住房、子女教育、社保等难题,使他们享受到稳定的市民待遇;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保水平、扩大农村社保覆盖面,推出更多像新农合一样的社保新产品;进一步清理旅游、教育、培训等领域“高物价”“乱收费”现象,加大监督和惩戒力度,如此等等。总之,要创造稳定向好的生活保障,切实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可支配收入,使更多消费者能消费、敢消费、消费好。

强劲内需活力,引领消费升级

强劲消费活力,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围绕吃穿用、住与行、教育、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环境等民生重要领域,提供高品质和多样化的消费产品和服务。消费升级主要包括对原有需求的更新换代、新品类的出现和消费结构的转变。消费升级因为消费者、消费意愿和消费层级的不同存在着诸多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从整体消费结构变化中找到消费升级的方向十分困难,因此要充分发挥科技作用,以新科技引领社会消费向高质量发展,加快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能极大地提高消费层级和服务水平,促进消费全方位的升级。

目前,我国消费市场的短板体现在质和量的问题上,在量上表现为现有生产体系生产的产品存在需求过剩,在质上表现为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的转变。在量上可以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质上要创新消费模式和消费载体。此外,也要注重引导和规范健康消费,一方面要理性消费,坚决杜绝诱导性消费和系统性消费;另一方面要鼓励正能量消费理念,随着网络游戏逐步成为消费新增长点,监管部门要加强互联网内容监管。

总之,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以消费引领国内经济大循环,着力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通过加大投资、提高收入、促进消费升级,来打造内需的强劲动力,引领国内大循环健康、有序、高质量地运转。

    (张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