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中国城市总第4952期 >2021-01-26编印

信阳:创建森林城市 打造幸福之城
刊发日期:2021-01-2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图片1.jpg

信阳,地处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游,东连安徽省,南通湖北省。在西周时期是申伯的封邑地,古称义阳、申州,又名申城,北宋改称信阳。信阳是中部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处于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三个国家级经济增长板块结合部和京广、京九“两纵”经济带的腹地,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也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文化的过渡带,在300千米半径范围内有郑州、武汉、合肥三个省会城市。 

信阳地域文化豫楚交融,商周、春秋战国以后,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此交汇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豫风楚韵”。信阳是孙叔敖、春申君、司马光、郑成功等历史名人的故乡,孔子周游列国的终点,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所产的信阳毛尖闻名遐迩,因此又被誉为山水茶都、中国毛尖之都。

2019年9月,总书记河南考察第一站选择到信阳。总书记深入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重温红色历史,了解脱贫攻坚情况,高度肯定了信阳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旅游、振兴乡村的做法,并在实地察看油茶种植情况时强调,要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

回望信阳城市发展轨迹,正是一条遵循自然、建设生态的绿色发展之路。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信阳始终把打造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人民安居的奋斗目标,继接连收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等荣誉后,信阳又向着国家森林城市出发。


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发展


红色与绿色是信阳城市发展中不可磨灭的主色。信阳有着深深的红色印记,它曾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这里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留下了400多处重要革命纪念地和革命旧址,有30多万英雄儿女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生命,铸就了28年红旗不倒的大别山精神。

信阳有着浓绿的山水风光。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信阳,北临淮河,南靠大别山,自然禀赋得天独厚,被人们誉为“北国江南、江南北国”。全市拥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森林公园和9个国有林场。其中黄柏山林场是“全国十大森林经营样板基地”之一,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的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豫南明珠南湾湖享有“中原第一湖”之美誉。无论是居者或是来者,都沉醉于信阳的山水之中。

传承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发展。2017年,信阳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大决策部署,将“创森”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蓝天保卫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及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信阳市委书记乔新江表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是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生动实践,要举全市之力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对生态环境的新要求。

“创森”启动后,信阳先后印发了《信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信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考评奖惩办法》《信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全面推进“创森”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书写“以绿荫城”山水文章


信阳以”创森”书写“以绿荫城”的山水文章。在创建过程中,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路,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扩绿和提质并重,力求点上做亮、线上做精、面上做厚,将高标准、高质量贯穿于各个环节。

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突出淮河廊道绿化,高标准开展淮河干流两侧绿化,突出生态效益,兼顾景观和经济效益,做到乔灌草合理配置,同时确保河道运行和防洪安全。突出高速廊道绿化,把沪陕、京港澳等跨境高速两侧绿化作为重中之重,打造高速两侧百米宽绿化带,成为精品亮点工程。突出城区绿化,以治理“城市病”入手,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为主体的“城市双修”行动,加快推进新五大道、新十八大街等主干道绿化和羊山植物园、羊山公园等重点公园建设,统筹推进城区空闲地绿化、墙体绿化、桥体绿化、屋顶绿化等,做到见缝插绿,让市民开窗见绿、出门进园。

部门联动,合力推进。信阳市委、市政府综合协调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统一行动,合力推进创建工作,形成城乡一体、共建共创、齐抓共管的创建格局。市城市管理局对城区绿化进行全面统筹,组织开展中心城区桥体立体绿化、城区公园及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市水利局将“河长制”工作与“创森”工作相结合,积极打造浉河南岸茗阳阁区域生态绿色长廊,建设生态岸坡、生态河道,绿化、美化浉河两岸园林绿地。

创新机制,加大投入。一方面坚持政策引导,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其中,政府财政安排“创森”资金18.16亿元,民间社会资本投入31.56亿元。平桥区制定优惠政策,乡级政府与农户签订流转协议,将流转土地承包给造林公司或大户,区财政与乡镇财政按照每亩600元进行租地补贴,拓展了绿化空间。另一方面创新造林绿化责任落实新机制。如新县在全省率先建立县、乡、村三级“林长制”,县委书记、县长既当林长又当路长,每人负责境内一条道路绿化工作,以“林长制”实现“林长治”。光山县开展“我为家乡栽棵树”活动,号召光山籍在外工作的领导、成功人士、爱心人士捐款捐苗,目前累计参与人数达70余万人次,捐款捐苗折合8000多万元。

拓宽思路,注重引领。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实践中,全市逐渐形成以“创森”工作引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的“大创森”理念。息县鼓励各帮扶单位和责任人为定点帮扶村提供林果苗木,提供栽植技术,协助有一定条件的贫困户通过发展林果业脱贫致富,全县共为建档贫困户提供果树苗木1.4万余株。浉河区、平桥区、光山县把“创森”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对主要道路实施绿化提升,在集镇、商户门前修建花坛,进行绿化养护,推动了环境综合整治。


全民共享绿色福利


精心打造必出精品。3年来,信阳注重“创森”的每一次行动、每一个细节,着力将城市绿化短板拉长,把绿色洼地变生态福地,最大释放“创森”带来的绿色福利,让市民真切地体会到“人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美好生活。

国土绿化成效显著,森林网络基本形成。创建期间,全市共完成新造林85.3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创森”前的39.67%提高到41.97%。中心城区新增公园绿地面积86.76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和完善的公园、游园共120处,城区绿化覆盖率由42.46%提高到43.8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4.21平方米,居民出门就能进绿地、看绿色、闻花香。大力实施生态廊道建设,道路绿化率达91.71%,水岸绿化率达95.42%。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新建美丽乡村143个,集中居住型村庄平均林木绿化率达62.68%,分散居住型村庄平均林木绿化率达62.63%。

生态旅游成为亮点产业

特色产业日益突出,林业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茶叶、油茶等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等产业。2018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193亿元。充分发挥信阳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大力开展生态旅游。重点打造茶叶、油茶等林产基地,全市茶叶种植面积212.5万亩,带动40万户茶农共同致富,年产干茶6.6万吨,年产值达112.4亿元。发展油茶近90万亩,涉及林农3万多户,年产值10亿元。

全市花卉苗木面积超过50万亩,苗木自给率85.6%以上。大力开展林下种植养殖,新建、改造林下经济面积达8.6万亩。

生态理念深入人心,森林文化日趋繁荣。每年开展冬、春两次义务植树活动,市、县、乡三级联动。“创森”期间,全市参加义务植树805.34万人次,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4.9%。依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新建生态文化科普场所28处,举办茶文化节、桃花节、爱鸟周、森林旅游展等科普活动近百次。开展了古树名木普查,对普查出的9975株古树名木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实施挂牌保护,古树名木保护率100%。积极开展“森林单位”“森林小区”“市树市花”的评选工作,先后命名并授牌100个单位为“信阳市森林单位”,44个小区为“信阳市森林小区”。经民众投票、市人大常委会表决,确定银杏为市树、桂花为市花。宣传形式的丰富多样,让广大民众参与“创森”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公众对创森的支持率和满意度分别达97.83%和97.5%。

森林保障逐步完善,森林健康有效提升。积极调整树种结构,合理配置乔灌花草藤“五形”,实现绿化、美化、花化、彩化、果化“五化”协调统一,银杏、桂花等乡土树种的使用量达97.32%。增加树种丰富度,单一树种的栽植量不超过20%。郊区森林质量不断提高,森林植物群落近自然演替,郊区森林自然度提高到0.56。造林苗木以苗圃培育为主,不移栽古树、大树。开展“绿剑”行动,加大查处力度,目前未发生严重乱砍滥伐林木、非法征占用林地、非法开垦湿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案件。采取近自然的抚育管理方式,不对植物进行过度修剪,全市累计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112.8万亩。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在主要林区配备林火视频监控系统,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01‰以下。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力度,积极做好美国白蛾、杨树食叶害虫、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成灾率控制在2‰以下。

通过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信阳收获了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高的森林质量、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信阳森林覆盖率由39.67%提高到41.97%,构建起林水相映、林山相偎、林城相拥、林路相随、林村相嵌的森林网络空间格局。而今,信阳已然成为四季皆美的生态绿城、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

(信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