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实习记者 闫 利 文/摄
年货节开启,消费者开始采购各类食品,冷冻水产品因其方便、易于保存成为不少消费者提前“囤货”的选择。但购买的冷冻虾仁、鱿鱼圈、带鱼等产品解冻后缩水也让消费者频频“摇头”。冷冻水产品到底该穿多厚的冰衣?冰衣的存在又有何意义?目前是否有相关标准限制呢?
对冰衣“爱恨交织”
1月15日,记者在北京市丰台区物美超市看到,有不少消费者在冷冻水产品与鲜水产品售卖区域选购产品。冷柜中,深海鱼肉、虾尾、小黄鱼、带鱼等产品或散装或用塑料膜、食品袋包装。不论是那种形式,产品身上都有着肉眼可见的冰衣,而且产品冰衣的薄厚、冰晶数量也有明显差异。
记者注意到,一位消费者在冷柜处带着手套拿起虾尾观察后,转向身后的鲜水产品处挑选。记者随即询问该消费者对冷冻水产品的看法,他说:“冷冻的很方便,种类也多,可以存放很久,但就是会缩水,在我买的相关产品里,虾仁的缩水是常见现象,对这类产品是又爱又恨。”此外,他还提到,冷冻水产品外面裹着的冰薄厚不一,但看产品标签价格只有一个,很明显买了裹着厚冰的就会吃亏。
持有这样观点的消费者不在少数。记者在某超市的社群中留意到,经常会有消费者在冷冻水产品有促销活动时囤购,讨论中大家不时地提出,超市部分冷冻产品含冰量太高,购买时还得“敲一敲”。
产品标注分辨“困难”
冰衣究竟是什么呢?对于水产品而言有什么意义?消费者有什么办法可以买到“不缩水”的产品呢?
《水产品加工术语》(GB/T 36193—2018)中,镀冰衣(包冰衣)的定义为用清洁海水、饮用水或加入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饮用水喷洒或浸泡冷冻产品,在其表面均匀包裹一层冰膜的方式。
在某食品论坛去年发出的关于冷冻水产品相关问题讨论帖中,有行业人士介绍,在业内基本谈论冷冻水产品时是提净含量,一般是按充分解冻后的重量来算,但这样算出来也并不准确。一些产品的保护性冰衣是必须有的,对产品的保存效果很好,但冰衣还没有标准。5%是保护性冰衣,有些时候根据客户需要,镀冰率会超过50%。
在生产端,冰衣的作用主要是保护产品。但对消费者来说,冰衣的薄厚影响着购买心理。市场上售卖的冷冻水产品又是如何销售的呢?
业内人士介绍,净含量目前只是对有包装的冷冻产品有要求,就是产品必须达到外包装上规定的净含量。散装冷冻水产品的含冰量,一般是统一标识和指示牌:一是使用企业统一规格的标签,以醒目的底色和字体分别标注每种冷冻水产品的含冰量,粘贴在每一类商品摆放区域;二是在冷柜上方悬挂指示牌,向消费者说明该散装冷冻水产品的价格是含冰量价格,提示消费者在购买时注意查看含冰量标识。
记者询问了超市售卖冷冻水产品的工作人员,其表示并不清楚冷冻水产品净含量怎么算,散装的产品都是统一按照产品价格标签进行称重。但在预包装的冷冻水产品上是有标注净含量的。“很少会有人问怎么算产品重量,大家更多是抱怨冰有点多。”
完善标准规范产销
冷冻水产品冰衣真的没有相关标准的规定吗?
1月21日,记者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进行了查询。其中,在《冷冻水产品购销技术规范》(SB/T 11032—2013)中提出了产品冻结加工的条件:冻结应在合适的设备中进行,并使产品快速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区;速冻加工应使产品的中心温度达到并稳定在≤—18℃;在产品的加工和包装过程中应尽量采取措施,防止在贮存过程中脱水和氧化作用影响产品质量。同时,产品在运输、贮存、分销过程中应保持在冻结状态,以保证产品质量。此外,该标准提到“水产品的含冰衣量在20%—25%之间。”但关于冰衣含量的具体问题没有相关描述。
记者在搜索引擎对相关关键词搜索后发现,2020年9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329号显示,《植物油料中角鲨烯含量的测定》等142项标准业经专家审定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包括《冷冻水产品冰衣限量》(SC/T 3054—2020)。但在各标准查询网站上都显示“暂无原文”。
此外,记者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也未查询到上述标准的相关内容。但在搜索“冷冻水产品”时发现,国家标准计划《冷冻水产品包冰规范》(20191030—T—326)的项目进度已经过“网上公示”“起草”“征求意见”,正处于“审查”状态。信息显示,该标准的下达日期为2019年3月28日,项目周期为24个月。也就是说该标准有望在今年批准发布。而且该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中对包冰技术要求和冰衣含量的测定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