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新闻总第4950期 >2021-01-22编印

大国经济有韧性 国内需求有空间 创新驱动增动力 改革开放激活力
我国有能力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刊发日期:2021-01-2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2020年,我国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世界上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经历了去年的极端压力测试,今年有能力、有条件巩固经济稳定恢复态势,实现“十四五”发展良好开局。

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

2020年,我国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世界上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

“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撑更加坚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韧性和回旋余地进一步增强。”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司长严鹏程说。

面对疫情冲击,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及时果断、科学精准地出台了一揽子对冲政策,推动了经济的稳定恢复,也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产业升级不动摇,结构优化不停步。去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比整体规上工业快4.3个百分点、3.8个百分点,居家办公、远程问诊、在线教育等行业实现快速扩张。

“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风险挑战的情况下,我们没有走粗放发展和重复建设的老路,而是牢牢把住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顺势而为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逆势发展,引导鼓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严鹏程说。

助企纾困力度大,市场活力得激发。去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1.5万亿元,通过“实打实”的让利等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全年新设市场主体2500万户左右,实现了逆势大幅增长。

深化改革破梗阻,供需循环更畅通。去年,针对复工复产、复商复市过程中遇到的循环“梗阻”,在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注重需求侧管理,有效改善了经济循环。2020年12月,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4%,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从前两个月的大幅下降38.3%回升至前11个月的增长2.4%。

新型城镇化步子稳,民生改善得实惠。2020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超过1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城镇化领域改革红利和政策效应加快显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说。

宏观政策不会出现“急转弯”

去年的成就极不平凡,而今年我国经济运行环境还面临不确定性。特别是当前一些地方出现新的聚集性疫情,会否影响到我国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的势态?

“总的来看,今年经济发展有挑战也有支撑。”在严鹏程看来,由于全球疫情走势的不确定性,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持续存在。要适应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强化科学防控和精准防控,千方百计巩固拓展疫情防控成效。“特别是经历了去年的极端压力测试,我们认为今年有能力、有条件巩固经济稳定恢复态势,实现‘十四五’发展良好开局。”

大国经济有韧性,国内需求有空间。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了100万亿元,这意味着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更大的回旋余地;广大市场主体经受住了疫情的冲击,探索积累了应对风险挑战的经验,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底气所在。我国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内需空间广阔。

创新驱动增动力,改革开放激活力。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持续推进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着力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坚决破除制约市场主体发展的各种壁垒,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目前,社会上有一些声音认为,2020年实施的宏观政策在今年要全面退坡甚至是退出。对此,严鹏程解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

“我们将兼顾当前和长远、统筹宏观和微观,把握好政策时度效,确保经济稳定恢复态势,不会出现‘政策悬崖’。”严鹏程说。

一方面,今年的宏观政策会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实际需要相匹配,不会出现“急转弯”。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按照“六稳”“六保”的要求,根据经济运行实际情况,做好政策进退之间的平衡,应对好各种不确定性。特别是考虑到一些微观市场主体还将经历一段恢复期,一些中小微企业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宏观政策将继续保持必要的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不仅需要宏观政策,更需要改革创新。去年以来,为应对疫情影响,我国加大了宏观政策对冲力度,特别是出台了一些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这对稳定经济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看到,有些临时性、救急性的政策不能作为‘长久之计’,随着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还是要在常态化政策环境下,更多通过改革创新的办法,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也为未来应对更加复杂局面留出政策空间。”严鹏程说。 (结 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