蒟蒻、炭仌、白醁、炉丼、剐水、两漾萃、大龙燚、十八汆、犇西诗、槑子君……现在的一些食品饮料产品的名字,你能读出几个?这些难读的产品名甚至还造成过颇为“尴尬”的局面。2020年10月6日,亲亲旗下一款名为“蒟蒻(jǔ ruò)”的果冻产品登上李佳琦直播间。而在直播前,因为蒟蒻产品名实在太过“难认”,一众预告微博将蒟蒻的产品名打得五花八门,包括“亲亲药翦果冻”“亲亲弱果冻”“亲亲药葛果冻”“亲亲王菊果冻”。
其实,这种名字“根本读不出来”的产品,还有不少,其中不乏大品牌旗下的新兴子品牌。例如农夫山泉旗下咖啡品牌“炭仌(bīng)”、海底捞旗下面馆品牌“十八汆(cuān)”,发布时都曾引起消费者对其名字的一轮讨论。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品牌,常会被消费者读错。例如农夫山泉旗下茶饮品牌“茶π”,则至今都有消费者将其读为“茶几”。西北菜品牌西贝莜面村的“莜(yóu)”字常被误读为“xiǎo”。新兴咖啡品牌“隅(yú)田川”常被误读为“ǒu田川”。
目前主流的起名理论告诉我们,品牌/产品起名要方便读者辨认,以降低传播成本。可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生僻字产品”?这些品牌又有哪些方法,部分抵消生僻字带来的传播力影响?
中国独特而精深的汉字文化,让品牌们在取名时可以从文化宝库中挖掘出符合品牌定位又具有古雅寓意的名字。
这款引起“误会”的“蒟蒻可吸果冻”,便是为产品的原料赋予了典雅含义。蒟蒻可吸果冻,是亲亲在今年推出的全新果冻产品。产品使用获得消费者广泛认可的“减肥食材”魔芋为原料之一,主打低卡0脂概念,并从日本引进整套技术与生产线制成。上线至今,蒟蒻可吸果冻销量已经突破400万。
而蒟蒻,正是魔芋的古名,并被后来被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一直沿用至今。日本国宝级文人村上春树,就非常喜爱蒟蒻做成的粉条。如今在日本超市中随处可见的“蒟蒻果冻”,其实就是以魔芋为原料制成的果冻。
而海底捞旗下的面馆品牌“十八汆”,也是为其面食生产工艺找到了恰当的表达。“汆”,是一种烹饪方法。是将原料切配好后,在旺火上待水烧开,放入原料,水再开时加进调料制成。这种方式做出的菜肴,既能以防食物养分因高温烹调而流失,又能防止食物本身变老、变黄,保留食材原本风味。
看似“读不懂”的名字背后,实则是对品牌和产品的精准定位与美好期望。
这些“读都读不出来”的名字,为何能吸引消费者注意?主流营销理论告诉我们,产品名一定要便于识别,方便传播。但在所有人都采用“苹果”“小米”这类“大白话”名字的市场里,如果能巧妙运用生僻字,或许恰巧能“出奇制胜”。
据《益普索Ipsos:2019中国食品饮料行业包装趋势洞察报告》的统计,83%的消费者表示非常愿意或比较愿意购买包装新颖独特的产品。那什么样的新颖包装最能吸引消费眼球呢?研究显示,所有要素中排名第一的是:包装上的产品名有新意(63%)。而传统印象中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有效方法“包装上采用大图案”和“包装上采用大文字”,只占到23%和12%。
在微博中搜索“蒟蒻”就能发现,对“蒟蒻”的各种产品分享中,总少不了对其读音的调侃与吐槽。对于见惯了各种产品的消费者而言,“蒟蒻”这样新奇的产品名,可能反而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引发讨论,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消费者连名字都读不出来,该怎么传播?
设计独特符号。著名西北菜品牌西贝莜面村,Logo由两部分组成:左侧的“西贝莜面村”字样,与右侧的“I love 莜”。 这便是利用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英文短语“I Love You”,让消费者瞬间明白“莜”字的读音。同时,这个品牌符号借鉴了著名的美国纽约州宣传符号“I Love NewYork”,更为品牌增添了一丝国际色彩。用“I love 莜”Logo设计者华杉先生的话说,这个Logo让西贝“一下子进入所有人的心里,解决了巨大的传播障碍”。
设计便于传播的外号。如果一个名字太过复杂,人们往往会自发为其设计出方便传播的“小名”。前文提到的亲亲蒟蒻可吸果冻,亲亲便为它设计了一个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外号“V脸冻”。一方面由于吸果冻时,脸部会自然成为一个“V字型”,另一方面由于产品主打“低卡0脂”概念,“V脸”也有“变瘦”的美好寓意。
设计朗朗上口的广告语。除了符号与外号,广告语也是在消费者心中植入品牌印象的重要途径。为含有生僻字的产品/品牌设计朗朗上口的广告语,也可以有效提升传播效率。例如农夫山泉旗下茶饮料品牌“茶π”,其“茶π,自成一派”的广告语早已被人们耳熟能详。而亲亲蒟蒻可吸果冻,也有“一蒟蒻,就亲亲”的有趣广告语。这种广告语,不仅可以让消费者记住“难读”的名字,更能像“洗脑神曲”一样,将产品/品牌名牢牢印在消费者脑中。 (食品饮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