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卖开始盛行,当买菜变成在手机上点点就有人送到家的简单事之后,菜市场还能靠什么继续吸引消费者呢?
用技术手段全副武装的智慧菜市场能将丢失的顾客找回来吗?同样是网红菜市场,为什么有的活的不错,有的却重回落寞?当我们谈论菜市场改造时,到底在谈论什么?
菜市场变身:从千篇一律到个性鲜明
如果要问很多人不愿意进菜市场的原因,环境上的脏乱差一定排在首位。另一方面,互联网零售企业通过外卖、快递所提供的到家服务,又将这些缺点进一步放大。传统菜市场的改造和升级迫在眉睫。
但这已不是菜市场的第一次改造,在此之前,菜市场早已经历了从路边摊到室内的大迁徙。此番升级,实际上是菜市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从千篇一律向智慧化、个性化的又一次转型。
早在2011年,上海就颁布了《上海市标准化菜市场管理办法》。2020年5月1日起,上海市又开始实施修订后的《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从标准化菜市场的建设、经营要求、食品安全、价格、卫生、计量、人员等管理要求和服务功能方面,对菜市场从建设到运营做出进一步规范和要求。
在政策和市场化需求的双重推动下,上海近几年诞生了一批极具个性的“网红菜市场”,比如民国风的高陵集市、清新风的永年菜市场、自然风的蒙西菜市场、文艺范儿的愚园路公共市集,等。
不过,作为与民众生活最紧密相连的场所,如果只将菜市场的改造理解为网红化不免有些肤浅。菜市场转型升级的核心要义是如何结合菜市场本身的区位特点,洞悉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利用数据和技术,在重新定义菜市场功能的同时,真正成为一个高黏性的社区居民聚集地。
2019年2月份的最后一天,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附近的居民迎来一个好消息,坐落于愚园路1088弄宏业花园内的“愚园公共市集”正式开张。在当时密集的媒体传播中,这一改造被称为是“整个愚园路更新升级链中的重要一环”。
然而上周当消费者来到这里时,却发现曾经作为颜值担当的楼梯尚在,人潮却已退去。除了一楼还有两家餐饮商户以及缝纫、修锁等小铺子勉强营业外,菜市场等红极一时的打卡点已大门紧闭。
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市集刚开业时挺火的,但是人慢慢地就变少了,特别是菜市场。问及原因,她说:“一包、二包、三包,层层转包之后,摊位租金和菜价水涨船高,除了拍照,谁还会来买菜呢?”
事实上,愚园公共市集附近居民的老龄化程度较高,他们对于菜价的变化非常敏感。改造过的菜市场虽然时髦又干净,但菜价明显比周边菜市场的贵,所以居民们宁愿多跑点路去其他菜市场。
生死存亡:始于颜值 终于内在
和上海市愚园公共市集的命运不同,位于普陀区的永昌集市·蓝田店则人气十足。
刘女士工作日的日常就是下班后直奔集市。她先到肉铺或鱼摊前挑选晚餐所需的“硬菜”,在摊主帮忙称重及切片之际,再到菜摊上买一两种当季新鲜蔬菜,有时再来一份卤味,晚餐时间一点儿都不耽误。在刘女士看来,现在改造过的菜市场环境堪比超市,价格也不比超市贵,再加上还能现场挑选,也是快递到家无法替代的。
新菜市场们正试图利用自己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将周围的居民重新聚拢起来。除了吃饭,高陵集市还为周围不同年龄的人群提供分时段的服务,比如健身、洗衣、理发甚至日间照料等。
高陵集市改造及运营方“万有集市”首席发言人沈彦倩认为,在菜市场的改造工程中,颜值和环境的提升只是吸引更多人群特别是年轻人的标配,“改造初期确实踩过不少坑,现在我们的定位是要将单一的菜市场打造成一个以菜市场为核心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让居民真正融入进来。”
角色转变:从生鲜市场到社区共同体
在菜市场里,鼎沸的人声传递的是生活的真实,菜市场还是街坊邻里间人际交往的自然延伸。在这一轮改造中,怎样让居民尤其是年轻居民重回菜市场,继续演绎现代菜市场的生活图景,菜市场的定位成为关键。
这个定位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菜市场本身的定位,二是菜市场运营管理方的自我定位。
首先从菜市场本身定位来看,越来越多的菜市场正在逐渐抛弃单一的买菜功能,向以买菜为核心的社区商业中心转变。位于杨浦殷行社区的勤海菜市场,改造之前是出了名的“脏乱差”。2019年改造完成后,其变化可谓翻天覆地。除了核心的买菜功能,勤海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社区居民的公共客厅。
其次从菜市场运营管理方的自我定位来看,需要将原先的“二房东”思维向服务者思维转变。对社区居民而言,服务可能是在菜场里想休息时,旁边刚好有排椅子,双职工家庭来不及接送孩子,社区中心有晚托班;对商户和商贩而言,服务可能是吃饭时有微波炉加热饭菜,歇业之后,还有机会走进社区健身房锻炼身体。
(新零售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