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近日,工信部、国资委等多部门正紧锣密鼓谋划一揽子政策组合拳,包括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着力解决“卡脖子”难题,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
“产业链供应链较好地实现了复工复产,为我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作出突出贡献。”工信部副部长王志军2020年12月24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但总体来看,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近期由于国际环境变化特别是世界供应链出现了本地化和区域化的趋势,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水平的任务迫在眉睫。
近日,包括工信部、国资委在内的多个部门展开密集谋划支持政策。王志军表示,下一步将在提升传统产业链中锻造长板,加大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增强产业链根植性和竞争力。在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方面,将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强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加快基础关键技术和重要产业工程化攻关,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强化共性技术供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我们将落实好各项惠企、稳企政策,着力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实力,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做强做优。我们将培养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王志军表示。
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明确,“十四五”国有经济布局要实现新优化,其中包括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会议强调牢牢把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这一重点任务,努力打造一批行业产业龙头企业、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企业、一批“专精特新”冠军企业、一批基础保障骨干企业。同时,2021年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培育更多“链主”企业,把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
在专家看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促进产业链上下协同,发挥国有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同时兼顾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表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产业链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升级,巩固提升传统产业链优势。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链构建自主性,其核心是企业能够逐步向产业链中高端攀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袁东指出,实现产业链自主性和现代化需要举国之力推进中国工业自主产品开发,推进技术创新。国有骨干企业要在产业链攀升中发挥主导作用。 (经 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