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中国城市总第4933期 >2020-12-29编印

打造生态名城 共享幸福生活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宜居城市建设报道
刊发日期:2020-12-2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一版淮阳图片.jpg

编者按:

如何实现农业大县向城市大区、旅游大区转变,朝着“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的“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民生福祉”的目标迈进?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紧抓撤县设区机遇,加大城市建设力度,“以建亮城”“以游秀城”“以文化城”,积极打造旅游宜居城市。淮阳撤县设区一年来,城市建设、生活环境变化巨大,宜居城市建设走在时代的前列。他们的做法,值得学习与借鉴。

本报记者 杨志源 □ 阮淮凤


一条条宽阔马路干净整洁,一盏盏节能路灯高大明亮,一座座宜居小区温馨怡人……居民们徜徉在舒心的公园里闲话家常,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在淮阳,无论是历史久远的老城区,还是快速崛起的西城新区,犹如一幅灿烂的都市画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解读厚重的历史记载,始终是在求索与传承、奋斗与崛起的交织辉映中砥砺前行。

特别是撤县设区以来,淮阳区委、区政府抓住机遇,以融合发展为引领,持续强化一城形象,围绕建设产业发展生态宜居功能,完善幸福和谐的城市新区发展定位和目标,强力推进城区建设,用心用情将淮阳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融入到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城市建设,加强各项规划的衔接、基础设施的连接和产业的对接,全方位融入周口中心城区发展规划,提升新型城市品质品位。

眼下,淮阳街边公园游园星罗棋布,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想健身,城乡小区、文化广场内有运动场地及种类繁多的健身器材;要看病,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的标准化卫生服务医疗单位就在身边;需买菜,功能配套齐全、价格公道的社区多功能农贸市场就开在家门口。

“作为淮阳人非常骄傲、自豪,每天在如画的环境里生活、工作,别提多舒心啦,周围眼见的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让生活有了满足感。”家住和西城的张红说。

从厕所革命到街边公园打造,从水系污染治理到绿色森林保护,从村居巡察到弘扬文明新风,从卫生城市到文明城市创建……淮阳区城市建设角角落落精细化,打造城市建设“风景线”,乡村振兴村村唱响“致富经”。

淮阳区瞄准薄弱环节,全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本着为民服务,提升人们幸福生活获得感为出发点,扑下身子搞创建,开动脑筋搞提质。持续深化城乡“修、建、硬、绿”工作,奏响完善功能“协奏曲”。淮阳建设没有“小数字”:城区主次干道路灯全面完成维修,主干道亮灯率达到99%以上;投入330万元新购置小型冲洗车、密闭式保洁车,投资5000多万元新建改建24座垃圾中转站、68座标准化公厕,设置13处垃圾分类收集点;城区30条主次干道挖补罩面全部完成,罩面积2.8万平方米,维修人行道面积4.2万平方米,整修、更换道牙1.9万米;高标准完成8条新建道路配套绿化工程,对羲皇大道、教育路等5条道路绿化升级改造,对城区9处小游园广场进行提升改造。

以“精品公园”匠心制造,精致城市品质品位,打造宜居齐净舒意地

“空气变得清新,水源变得洁净,居住环境越来越优美,生活越来越方便了。生活在这个城市,衣食住行一切方便快捷,让我们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市民王磊说。

最近,许多城关镇社区居民惊喜地发现,周边不少“脏乱差”的闲置地块,一个个都变成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小游园。这些清新幽静、温馨整洁的游园成为淮阳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群众可以“出门有游园,散步闻花香”。街头游园建设不仅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质,更重要的是为居民提供便利,散步、跳舞、打太极,时刻感受着城市功能带来的幸福指数。

城区边、角,污水横流、垃圾杂物堆放让人不舒服的小环境,曾经是社区环境、城市品质的“尴尬地”,但经过整治后,变成精致适宜、漂亮怡人的一个个“精品公园”。

古城添新景,文化融入其中。以苏辙在淮阳任陈州教授经历为背景,兄弟二人在淮阳蕴含地域特色的诗句和著名诗、词、文、赋为主题的苏子读书园;以“一廉如水、两袖清风”为主题,注入廉政元素的廉园;汲黯卧治淮阳七年为主题的清风园……特色文化元素与生活游玩相融入,以提升人们有情趣的“诗和远方”快乐之旅。

冬日的傍晚,淮郑河畔灯光映衬下,清澈的河水与河畔古建筑交相辉映,音乐响起,广场舞展开舞姿。王老师吃过晚饭到这里跳舞散步,特别是淮郑河淤泥清理后,她更是一场不落。她说:“之前淮郑河因为时间久了,沉淀了很多淤泥垃圾,又缺乏管理,味道不太好闻。现在好了,经过综合治理河道清淤、卫生保洁、路面硬化绿化,休闲与景观相结合,一展新容颜。”

解决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解决房龄老化、屋顶漏水等居民生活难题下了功夫。走进建于20年前的老旧小区“景秀家园”,干净整洁的景色迎面而来,树荫下乘凉的几位老人在聊天,硬化后的路面规划有序,楼体墙壁粉刷一新,核心价值观、十九大精神、文明新风等各种宣传栏、彩绘图案以及党建、创城、传统文化等宣传氛围浓厚。以往,私搭乱建、屋顶漏水、下水道堵塞、墙面老化等长期困扰居民生活的“难受”均被解决。硬化地面41.8万平方米、绿化地面23.6万平方米、罩白墙面38.8万平方米,宜居舒适清新的生活环境让居民非常满意。

农贸市场、街道、社区……整齐划一的停车位,受到群众的称赞。“过去,停车场乱停乱放,堵路又堵心。这些新划的停车位通畅有序,心里舒坦多了。”家住“为民农贸”市场附近的居民说。全区车辆乱停乱放引起的通行困难和交通拥堵已有效缓解。有关部门在主次干道、居民小区、公共场所、商户门前等区域,经过实地考察、倾听民声、综合分析,施划停车位2万多个,群众完全可以做到“顺向、入位、头齐”整体划一停车规定。

以“龙湖湿地”生态养生,增添生活底色,润泽古城新特质

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命脉,淮阳千年古城千年水韵。湖中有城、四面环湖,以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密布、交错的蔡河等河网和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拥有万亩水域“生态名片”。

近年来,淮阳区围绕独特的文化旅游历史资源,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做好“以绿荫城”大文章。以龙湖国家湿地为水系的精心规划,与万亩龙湖浑然一体,形成一个远天碧水、花鸟虫鱼、古舍相融的湿地。仅湖中人文和自然景观近20处,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所建都城宛丘、太昊陵都坐落在湖滨,“根脉承韵、感受非遗”寻根祭祖一日游、“访古寻迹游遍陈”探寻古文明一日游等旅游线路,成为全国独具一格的生态旅游区,海内外华人寻根谒祖的圣地。

“抬头即美景,低头有碧波,水域面积占老城区面积,在北方城市中十分罕见,不愧是‘北方水城’!”游客李明竖起了大拇指,“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让我流连忘返。”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城市生态建设,植树增绿。每条街巷、每个角落都渗透绿意,每个绿色符号都融入文明创建元素。居住环境优美,生活宜居,成为中原福地。

淮阳骑友张林原本经常到外地骑行,他发现自己的家乡越来越美了,就不再去外地骑行,每个周末都会沿着龙湖畔环绿道骑行,放松心情。

“湖岸边杨柳依依,花木葳蕤旺盛,公益广告宣传制作精心,融入文化内涵。人在画中游,画在身边流动,让人心旷神怡。”骑行队员小吴说。他一方面锻炼身体,一方面为保护龙湖做点事。“珍爱龙湖”骑行队已经扩大到百余人。在荷花荡、柳树下、栈桥边……进行捡拾垃圾、保护水资源等公益活动。 (下转C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