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患肠道疾病,他在两个月里辗转三家医院,只能靠鼻饲管输送营养维持生命体征;出院后本该在家休养,他放不下手头的案子,又带着鼻饲管上班…… 他叫何宏民,安徽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副庭长。“除了不能吃东西外,身体其他状况良好,可以适量工作。”何宏民说,年底法院工作量较大,他希望能把自己办理的几个案子办结的同时,也能为同事们分担一些工作任务。
12月3日上午,在亳州中院刑一庭办公室里,何宏民又像往常一样打开卷宗,聚精会神地看着,时不时用铅笔在上面标注一些内容,他的右手边放着一台30厘米见方的仪器盒,里面盛放的营养液通过导管进入肠道,维持着他的身体机能。
“因为不能吃饭,只能24小时都插上鼻饲管。”何宏民笑着说,刚开始插上鼻饲管有点像游泳的时候呛鼻子的感觉,稍微有些酸胀感,现在也习惯了,没什么不适感了。
三个月前,何宏民突然频繁腹痛、拉肚子。经医院检查,他的肠道出现了水肿和梗阻的现象。“因为肠梗阻,医生不让吃东西,只能用鼻饲管把营养液从鼻腔输送到胃里。”何宏民说,在亳州、合肥和南京三家医院住院的两个月时间里,他从180斤瘦到了只有140斤。
在住院期间,何宏民无法安心静养。在他住院之前,办理的一些已经开庭的案件还没有结案。得知他的想法后,刑一庭的法官助理轮流抽时间把拟定的文书交由合议庭会签后,打电话告诉他,何宏民的心这才稍稍安定下来。
一个月前,病情稳定的何宏民出院了,但鼻饲管依然要24小时不离左右,“这样的营养液每天要4瓶左右,约2000毫升” 。
“应该是连续高强度的办案给累着了!何宏民干工作仔细,还精益求精。”刑一庭庭长赵长坤介绍,今年是扫黑除恶的收官之年,刑一庭的法官人少案多,每个办案法官的压力都很大,每天晚上基本上没正常下班过,周末也都是在加班中度过。何宏民办理的一个案件卷宗达到了80多卷,他要详细阅卷、了解案件事实、反复对照证据、会见当事人、开庭、撰写审理报告和判决书,“他本来还进行过胆囊切除手术,这样的工作强度下,身体就扛不住了。”
据了解,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何宏民办理和指导办理了程晋良、王志华和栗怀平等多起重大涉黑涉恶案件。此外,他还主导总结了涉黑恶案件办理流程“十步法”及流程图,编写的案例入选了安徽省优秀案例,撰写的程晋良涉黑案裁判文书候选全国法院优秀裁判文书。
从2007年进入法院工作,因为工作的原因,何宏民很少能有充足的休息时间。本打算趁着生病的机会在家休息一段时间,但不到半个月,何宏民就坐不住了。“忙习惯了,一闲下来真不适应。我手头还有一些案件要赶紧结案,不能因为我个人的原因耽误案件的办理,不能拖了法院工作的后腿。”虽然医生建议他多休息,但何宏民在和家人商量后,准备回单位抓紧把手头的案件办结,“身体也没啥不适应的,如果不是鼻子里插根管子,我感觉总体还好。”
“心里有点舍不得,但从他上班就一直支持他的工作,知道他当法官辛苦,责任也大,尊重他的选择。”何宏民的母亲说,儿媳妇现在在合肥工作,孩子上学都是她来接送,“让宏民安心上班,不用操心家里的事”。
法院领导一直关心何宏民的身体状况,得知他已来上班,叮嘱他不要做超负荷的工作,并可以不参加单位考勤打卡。然而,何宏民还像以前一样,按时来到单位上班,除了忙自己手头的几个案子,还帮助同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你办的是案件,也是别人的人生。尤其是对于我们刑事法官来说,一纸判决影响的是一个家庭甚至是几个家庭,必须慎之又慎。”何宏民说,对于每一件案件的办理,他都如履薄冰,反复调查核实、反复查阅,“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
正说着,何宏民的电话响了。有位辩护人给他打电话,说有新证据需要提交。桌上的仪器仍在静静地工作,为何宏民输送着营养液…… (蒋加磊 汪亮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