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综合总第4925期 >2020-12-17编印

王安俊的产业致富之路
刊发日期:2020-12-1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朱 喜 □ 刘龙海


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时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虽被认定为贫困户,但不愿等、靠、要,决心稳扎稳打,用心做人、做事,用勤奋的双手脱贫致富,让一贫如洗的状况成为历史,从而步入脱贫致富新时代。

家住寿县堰口镇双楼村门北组的王安俊,就是个鲜明的例子。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民,因为小学没有毕业,外出务工又没有技术门路,所以一直暂住在哥哥王安香的屋内,没有生活动力和方向。面对家中人均耕地少、收入来源少的现实生活状况,王安俊一直有些不知所措。此时正赶上国家脱贫攻坚进行时,按照纳入贫困户标准等程序,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时经过村包组干部王锐,帮扶人万少淑老师,多次上门开导和思想激励,给了生活的努力方向,激发了他的勤奋和动力。不甘心一辈子在贫困中挣扎的王安俊,他的思想发生了改变,决心用辛勤和汗水改变命运,改变生活。

2016年5月在村委会的协助下土地流转30亩,村领导帮助他选定优质水稻种子,邀请农技站许圣君站长现场指导,搞好田间管理,并留有联系电话,可以随时电话咨询,年土地流转增收21600元。2017年3月安排王安俊、李井娟参加技能培训,2017年6月申报产业发展养鸡养鸭130只、养鱼5亩,产业发展补贴6000元,当年出售家禽、鱼增收6400元。2017年9月女儿王素文就读安徽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申报了雨露计划,每学期补助1500元;之子王文翔在十字路学校读书享受了教育资助。有付出就会有收获,2017年10月又流转土地15亩,规模种植促发展的成功给了他信心。2017年总收入46239.04元;人均收入达到了脱贫的标准顺利脱贫。

2018年5月申请办理五万元小额信贷与安徽仲春电子有限公司合营3年,至今累计收益2000元。7月王安俊和配偶李井娟商议后购置了一台沃德牌收割机,为自家水稻收割做好准备。8月申报了养鸡鸭100只、养鱼5亩,享受产业发展补贴6000元,出售家禽鱼年增收6400元。2018年3月王素文毕业后在合肥务工年收入36000元。2018年8月经个人申请、住建部门核查通过,在门北村民组规划区内新建房屋,验收合格后政府补贴2万元。2018年9月安全饮用水入户,政府给予开户补助300元。

多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磨炼了他坚毅的性格,也激起了他寻找出路的想法,转变思路谋出路。2019年,王安俊又承包了35亩土地,来种植优质水稻。目前,王安俊户在农业种植走上了规范化、机械化、有序化发展道路。现如今与王安俊交流时他讲:“当时就是走在路上感觉没有底气,总感觉比别人矮半截,也没有胆子和别人吹牛皮;现在政府资助我盖起了房子,住房有了保障,孩子王文翔上学无忧,自来水入户,新农合由政府代缴,不愁吃、不愁穿,生活过得幸福开心,平时说话嗓门也大了起来,有思路才有出路。”2020年5月18日女儿王素文嫁入十字路街道江庄村民组一户人家,随后外出打工去了。

他感谢国家的扶贫政策,感谢政府的用心扶持,让他有了胆量,掌握了农业种植技术。据王安俊说,计划下一步要土地流转到100亩以上,让村委会帮助牵头,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申报种田大户耕地补贴。金秋十月,丰收在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看着一袋袋稻谷喜出望外,就等着来年数钱了,今年他自己的516袋稻谷来带收入56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