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视点总第4922期 >2020-12-14编印

小区智能叫好不断,但也有观点认为数据录入存在隐患
专家呼吁:智能社区大数据监管应透明
刊发日期:2020-12-1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4.jpg

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正加速下沉社区,如何让智能物业在提升业主生活品质的同时守住个人隐私安全,成为舆论热点。

北京林业大学物业管理系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社区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程鹏告诉记者,从长远来看,智能化是物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化可以督促物业公司将科技整合到业务运营的能力中,用软件能力赋予自身新的核心竞争力”,但智能社区中的大数据监管事宜应当透明,这是立法部门和科技伦理委员会正在完善的地方。

当人脸识别进入社区场景,“刷脸”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暗藏了个人隐私失守的风险。被征集的个人信息去往何处,由谁监管,往往成为业主们的心病。

在栗慧君看来,智能设备的研发公司或推广智能设备的社会资本方和物业管理公司在业务上的分离,是一些小区在智能化改造中造成信息安全隐患的根源所在。

她称,“大多的中小物业公司是不具有智能研发团队的,这就需要引入社会资本来进行智能化改造。由于人脸识别等技术在后期软件运营中成本较高,物业本身可能缺乏打造智能社区的自觉,这种情况下,就要依靠科研公司拓展智能设备使用场景的需求来被动完成智能化改造。于是,数据信息在报备政府大数据平台前,存在一定的灰色地带。”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王云博认为,人脸识别的技术目前较为成熟,但是在管理的一体化上尚欠火候。他指出,智能网络的建立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信息采集的规范性和传感过程是决定数据效用和安全的关键。待到数据进入物业和政府接盘的应用层,则相对安全。

合肥香江世纪名城业主委员会会员彭亮亮告诉记者,为了确保数据录入的完整性,对于没有交纳物业费的业主和小区租客也会征集个人的生物信息。同时,在登记过程中,物业会提前录入租客合约到期时间,届时人脸识别通道将对其关闭。

据记者观察,8月以来,在深圳、北京、重庆、四川等多地修订实施的物业管理条例中,都明确了“将物业管理纳入社会治理体系”。在社区人脸识别的应用中,人像采集及安全维护多由居委会和派出所协助管理,进而形成社区层面的数据资源目录,再与区、市、省、国家的数据平台对接,达到数据共享交换,完善基层治理的目的。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数据的接盘方越多,业主信息安全越容易受侵犯?筑福集团市场中心部田一认为,这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当然前提是管理得当。

他介绍称,目前应用在北京通州西营前街和芳古园小区的“雪亮工程”,就是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基层治安管理。其中,公安部门负责指定智慧门禁系统和视频监控设备,物业公司负责业主的信息录入,筑福集团提供小区整体智能化布局设计,而硬件设备的落地则交由中标的社会资本方完成。“大数据的落地运用要求四方参与。但由于政府将数据处理的软硬件操作规范‘前置’了,所以真正接触、运用完整数据的只有公安部门。”田一说。   (吴斯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