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上海市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对辖区内的老旧小区非机动车车库(棚)进行智能化改造,利用物联网技术将车辆相关信息传递到小区物业公司管理平台。
近日,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多个生活小区的物业公司将“爱分类爱回收”智能回收机引进小区,居民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按照物品类别进行投递并获取相应奖励。图为日前,在海州区郁洲街道学院社区,工作人员给居民讲解智能回收机的具体使用方法。
缴费、报修、购物、家政,只需在APP上一键预约,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服务到家;居民和车辆进出,车牌和人脸自动识别系统控制闸门和地锁,便捷又高效;从绿地到电梯,无处不在的“天眼”对整座小区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保障业主安全……近年来,“智慧物业”逐步成为物管服务的新发展方向。搭建智慧物业平台有什么意义?新式物管服务“新”在哪里?居民、企业和政府将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记者进行了采访。
智慧物业是未来发展方向
“住平房,以前享受不到像样的物业服务。很多东西老年人不会鼓捣,出了问题难解决。如今有了准物业中心,远程预约只需几分钟,不管通水管还是修家电,都能上门服务。”关大爷是北京市西城区胡同平房区的居民,和几户人家同住一间大杂院。大家说起准物业公司提供的个性化、智能化服务,一个个都赞不绝口。
日前,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提出推动物业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搭建智慧物业平台,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对接各类商业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生活服务圈,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服务需求。北京房地产法学会副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赵秀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推动物管行业健康发展,具有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意义。
赵秀池分析,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智慧物业和物业服务的线上下融合是未来物业管理的发展方向,这对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解决民生刚需、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智慧物业平台,以往单纯由物业公司提供的物业服务能够升级为社会化的联通服务,效率将极大提高,服务体验也将得到改善。”赵秀池说。
线上线下融合 多主体参与
“我们小区的物业和一家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发了一款智慧物业APP。安装以后,业主出门甚至不需要带门禁卡和钥匙,通过手机NFC功能就可以完成进楼、开门等核验。”上海某高端社区业主马宏说,这款智慧物业平台对接了电商、银行、物流企业、公共机构等,能提供缴费付款、收发快递、智能提醒、访客登记等服务,多数业主已经用起来了。
业内人士认为,物管服务升级和智慧物业的普及,有望构建起覆盖家庭、社区、城市的多层次生活服务圈,进一步促进消费升级。这背后离不开政策、市场、疫情防控等多因素推动,以及政府、企业、居民的多主体参与。
让业主与物业公司“双赢”
智慧物业前景美好,但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着诸多障碍。例如,物业服务一体化程度低,各类智能设备大多独立运行,硬件互联实现难,各类平台在安全性、兼容性等方面存在问题;智慧物业升级改造成本高,不少老旧小区仍待改造,都需要投入资源;对于升级后的物业服务,业主、物业公司在定价、服务内容、隐私保障等方面争议多发,且缺乏健全的调解仲裁机制。
赵秀池指出,物管行业是伴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发展起来的,但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关联行业的发展。“由于物业服务质量不符合业主预期、小区公共收益没有与业主共享等原因,物业费纠纷已经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智慧物业的升级改造应是业主和物业的双赢。”北京市朝阳区一所小区的物业公司负责人说,长期来看,更好的物业服务可以为不动产带来溢价,提高业主在二手房交易市场的议价能力。更加智能化的物管服务,一方面降低了物业公司的管理成本,一方面也提升了业主的服务体验。“就拿停车位资源配置来说吧,有了智慧物业平台,就能根据车位使用的时段、频次分布,实现车位利用效能的最大化。”该负责人说。
赵秀池认为,在发展智慧物业时,应当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发挥市场多元主体的作用,政府则要予以引导,尤其要发挥基层街道社区的作用,与物业管理公司、居民形成多元共治模式。“政府是智慧物业的倡导者和支持者,应该制定对物管服务升级的扶持政策,如税费减免等,并对低收入居民和特殊困难群体进行必要补贴;企业是智慧物业的供给者和投资者,本着谁投资谁获益的原则,企业可以通过智慧物业服务的供给获取相应收益。”赵秀池说。业内专家也认为,物业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是一个“做大蛋糕”的过程。建设智慧物业,需要企业进行先期投入,但企业也由此拓展获得新的商业机会,盘活业主这一客户资源。社区团购、社区文旅、社区生活圈等新业态正破土而出,只要把握住机会,物业公司有望在转型中实现更大的收益。 (汪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