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视点总第4909期 >2020-11-25编印

助力脱贫攻坚 非遗不能缺席
刊发日期:2020-11-2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 补 牢


如果不是因为在抖音意外走红,今年61 岁的“洞村竹编”非遗传承人李年根也许会和自己的徒弟们一样,迫于生计,外出打工,而如今他靠着自己的手艺成为了月收入5万元的“网红”,面对纷至沓来的订单,他甚至还将家乡的留守老人和残疾人纳入了自己的竹编大军,在当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竹编产业链,帮助60多位贫困户实现脱贫。

同样得益于非遗,在安徽省潜山市,“王河舒席”作为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当地铺就了一条致富路。“非遗+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仅推进了舒席传统工艺的传承和产业振兴,40多个就业扶贫车间,更带动了当地超过600户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以苗族银饰锻造技艺闻名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以苗绣闻名的湖南省花垣县;以尼木藏香制作技艺闻名的西藏拉萨尼木县……这些项目进入大众的视野,均与非遗技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样,形成了产业化的非遗技艺也正在反哺着这些曾经的贫困县、“空心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笔者以为,缺乏一技之长,通常是制约贫困户脱贫增收的重要因素。让贫困户学会了技艺,产出了商品,带动了就业,增加了收入,拥有过硬的造血机能才是真的扶贫。正所谓“学艺终身福,是艺不亏人。”通过非遗扶贫既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更是对国家决胜脱贫攻坚的响应与号召。弘扬一门手艺的同时还能为留守妇女或老人创造居家就业机会,并且壮大了非遗传承人队伍,岂不妙哉?

非遗扶贫让贫困户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多地无数实践证明,非遗也正在成为脱贫攻坚中一股“必须有姓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