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视点总第4909期 >2020-11-25编印

四川泸州油纸伞 古法制伞骨 新意呈伞面
刊发日期:2020-11-2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 本报记者 王薛淄


    “为什么满穿伞比半穿伞贵呢?”“满穿、半穿指的是伞斗内的穿线,一把满穿伞每一层的花型都不一样,伞匠需要对穿花工艺特别熟悉,穿错一针全部重穿,制作一把完整的满穿油纸伞,至少需要穿3000多针,7天的时间……”在抖音短视频平台,打开油纸伞大师(奇人匠心)的视频,置顶几条就是非遗油纸伞传承人余万伦的答网友问。

    很难想象,这个将使用历史已有千年的油纸伞再次推进年轻人视野的大师,其实也不过是个80后的青年。从7岁开始,余万伦便帮自己母亲打下手做伞。“就觉得,这辈子就是要做伞了。”余万伦回忆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余万伦拜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泸州油纸伞第六代传承人毕六富,从打下手正式成为一名小伞匠。

    四川泸州油纸伞,又称“分水油纸伞”,以泸州当地盛产的桐油、楠竹、水竹、岩桐木、皮纸等为原料制作完成,伞身轻便美观,伞面诗画兼备,制作技艺流程复杂。一把油纸伞要经过锯托、穿绞、网边、糊纸、扎工、幌油、箍烤等九十多道工序才能最终完成,缺一不可。制成的产品质量优良,反复撑收三千余次不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顶五级风行走不变形。在解放前,泸州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伞,每年的油纸伞销量超过2000万把。而从上世纪50、60年代以来,受现代工艺的冲击,机械化生产的金属骨架布伞取代了传统手工制作的油纸伞,祖辈们制作的油纸伞已经渐渐成为了橱窗里的古董。

    传统的油纸伞和绸伞已经悄然从人们身边隐退,相关的制作技艺亦逐渐湮没不彰。为了保住这门工艺,2011年,余万伦离开了四川泸州老家,来到杭州,向外界传扬油纸伞文化。

    开始这条路并不顺畅,刚开始余万伦背着油纸伞在西湖边找人代销,一把伞只赚一二十元钱,一个月夫妻二人也只能挣到2000多块。

    这样的状况持续到《竹影》系列油纸伞的出现。余万伦认为,要想传承这门工艺,必须做出创新,让它符合当下社会的需求。于是,他用新鲜的植物、花卉,结合各种传统工艺,制作出了《竹隐》系列油纸伞。《竹影》系列的爆红,让油纸伞的销路慢慢广起来。

现在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余万伦用每天一更新的视频,向更多的年轻人展现古法制油纸伞的魅力,同时在伞面设计上,增加了各式动漫、电视剧元素,让伞面设计更为丰富多彩。 

“别人看油纸伞,第一个看到的是伞面,所以伞面必须漂亮,要有新奇的点来吸引人。当他们被吸引过来,才会去了解你这把伞的文化和工艺。”他认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再植入新的精华,才是传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