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教育总第4898期 >2020-11-10编印

突出优势 坚守特色 建设国内一流综合性师范大学
刊发日期:2020-11-1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为本。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均衡的关键所在。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站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的高等教育新时代,山东师范大学以建设国内一流综合性师范大学为目标,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大力实施教师教育强化、杰出人才集聚、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工程,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各方面条件保障,实现了内涵式发展的转型与跨越式发展的赶超。学校也将抓住新时代发展契机,切实深化教师教育改革。

  历史传承与卓越成效,首开山东高等本科教育先河。学校始建于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设置最早的本科高校。早在1955年,学校就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81年,升级为山东师范大学,同年被确定为山东省省属重点大学,也是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98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学校先后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重点建设的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现已成为一所学科专业齐全、学位体系完备、师资人才充沛、社会声誉优良的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

70年积淀成就教师教育特色。在70年的风雨历程中,山东师范大学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建立了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文理兼长、门类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教育类型齐全的教育体系,建构了从培养教育学学士、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研究一体化的教育理论人才培养体系,是山东省唯一同时拥有这2个培养体系的高校。学校始终坚持与时偕行,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现设有21个学院(部),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8个本科专业。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优秀人民教师。山东师范大学扎根于齐鲁大地,传承创新齐鲁文化,肩负着为全国尤其是山东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任。70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40余万名优秀人才。其中,两院院士2人,国家和省部级领导人18人,还有一大批大、中、小学校长,享有“齐鲁基础教育名师,半数出自山师”之美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和广大考生的广泛认可,近几年招生生源质量持续向好,2020年在山东省录取的普通类最低分579分,仅低于3所部属高校,列山东省省属高校第一。

服务齐鲁基础教育,发展成效显著。2014年,学校成立山东师大基础教育集团。集团成立以来,始终以“引领山东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为宗旨,签约、筹建了涵盖学前到高中不同学段、不同办学体制、不同合作模式的学校近50所,具有山东师大特质的基础教育品牌学校覆盖省内10个地市,并适度向省外拓展延伸,对偏远地区实施教育辐射,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

贯彻党和国家决策部署:发展新时代教师教育。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师范院校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2018年9月,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断,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对教师地位和作用的新思考新定位,强调了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发展新时代教师教育是师范大学贯彻党和国家决策部署的必然之举。

打造区域战略研究智库:加强理论与对策研究。打造具有高校特色和师范特色的区域战略研究智库,对于提高师范大学综合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智库建设,自2014年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以来,广大高校积极响应,推动了若干智库快速兴起并繁荣发展,在服务国家战略决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坚守教师教育特色:培养新时代教师。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探索的深入,从学校到政府、社会,达成了高度共识:教师教育地位必须强化、教师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师范大学要以培养“四有”好老师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师教育发展规律,坚持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为根本,充分利用师范大学的办学实力,合理配置教师教育资源,实现从传统的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转型。

建设愿景与行动方略。山东师范大学将贯彻中央部署,对接一线需求,加强谋划设计,提升服务能力。力争学校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师范类高校前十名,把学校打造成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标杆大学。

精准发力,着力打造优势学科、专业、课程。在学科建设方面,调整优化学科布局与归属,实施学科分类分层次建设策略。现阶段学校将集中人财物等资源优势,重点支持冲击国家一流学科、冲A类学科,扶持一批优势学科,实现率先突破,带动其他学科的整体发展,积极打造一批新兴交叉学科。5年内,力争有1-2个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2-3个学科评估进入A等级。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将实施本科专业振兴“321”计划,建设30个左右国家一流专业、20个左右省级一流专业、10个左右未来技术的新兴交叉特需专业,并成立专班,推进成立未来技术学院,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做好专业支撑。在课程建设方面,紧紧围绕打造“新文科”“新工科”“新师范”,建设70门省部级优质课程,全面提高课程育人的实效性。

深化改革,强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结构。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将进一步提质增量。一是要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和水平,5年内引进和培育杰出、领军人才40人左右。二是要继续扩大师资队伍规模,每年引进高层次青年博士教师200人左右。三是在高层次人才中逐步实施年薪制,调动高层次人员的积极性,保证学校高层次成果的持续产出。协调好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保证学校科研产出的基数。在学生结构布局方面,学校持续优化在校生结构,逐步调减本科生数量,扩大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数量,逐步达到“2111”的学生规模布局,即在校本科生20000人、硕士生10000人、博士生1000人、留学生1000人左右,本科生与研究生折合标准生达到1:1。

整合资源,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在完善高水平现代化治理体系方面,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特别是要推动校院两级联动,增强二级单位的办学活力。在平台建设方面,学校拟成立专班,积极推进国家“纳米探针”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建设。该实验室目前已列入科技部与山东省省部共商备忘录。在实验室获批后,设置100人左右的专职科研编制。发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独特优势,传承创新好齐鲁文化。在科研成果方面,围绕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四大建设,支持基础学科研究、鼓励原始创新,加强技术转化,提升学校整体科研水平。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利用学校在国外设置的5所孔子学院和3所孔子课堂的独特优势,提升国际交流水平和层次。在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方面,发挥学校在基础教育、教育培训和化学、生命科学、物理电子、齐鲁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优势,为服务国家和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教育、人才、文化和科技支撑。

(山东师范大学 曾庆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