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专题总第4898期 >2020-11-10编印

生活化主题实践活动为特殊孩子插上翅膀
阿拉善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试验
刊发日期:2020-11-1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阿拉善”是贺兰山的音转,蒙古语意为“五彩斑斓之地”,阿拉善盟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35万人,有蒙、汉、回、藏等28个民族,是内蒙古自治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盟市。阿拉善特殊教育学校(原名阿左旗育智学校)成立于1995年9月1日,当时归属于阿左旗第五小学管理,2008年重新选址修建,更名为阿拉善特殊教育学校,是全盟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承担着全盟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肢体残障儿童少年的教育教学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针对办好特殊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几年来,根据学校学生的入学情况,阿拉善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多重残疾儿童、精神疾患儿童、孤独症儿童以及其他已知、未知原因的残障学生进入学校就读。他们中精神障碍严重、无语言、无沟通能力的人数多,残疾程度重、特殊行为多。学校目前针对轻、中度残障学生的课程从内容到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中、重度残障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学校为了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实现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的目标,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开展了具备本校发展需要的主题教学实践活动,以便培养和提高残障儿童的生活技能,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生活,顺利融入家庭、学校以及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学校依托课题《特殊教育学校生活化主题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经验,每一位老师都付出着、收获着、快乐着、进步着,每一位老师都用心去面对每一个学生,用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每一次活动。

深入开展生活化主题实践活动

每学期开学,根据学校确定的月主题——三月文明礼仪、四月寻找春天、五月艺术节、六月科技与生活、九月美食节、十月爱祖国爱家乡、十一月体育休闲、十二月感恩,在各年级组的组织与引领下,统筹分配,将组内老师分成4个小组,每月以一组作为总负责,其他成员分工合作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研讨方式由小组合作转变为以班级为核心的模式,这一改变对于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化主题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目标也更明确。

刚刚接触主题实践活动,老师们都充满了困惑和迷茫,不知从何下手,借鉴普校综合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结合跟岗学习中的所见所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一次次教研讨论、实践、再讨论、再实践,共同商讨确定以活动主题、活动对象、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实施过程、活动总结反思这七个方面构成活动方案的框架,并将主题实践活动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明确了活动实施中的四个阶段:讨论制定活动方案;各学科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活动总结反思,资料收集整理归档,使学校的第一次活动方案初见雏形。经过反复研讨、实践,认为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应该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空间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开学初,正值金秋光景,硕果飘香,校园里的水果熟了,看到学生们开心、快乐、积极地参与采摘活动,学校确定了九月份的活动主题——“水果带给我们的快乐”,希望在丰富学校文化以及同学们课余生活的同时,增强学生均衡健康饮食的意识,并通过多彩的水果美食节活动,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水果的魅力,通过实践操作、合作活动等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合作意识,促进交流与沟通,在展现教师们的教学成果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师生感情。

老师们在共同商讨确立内容后,由小组负责老师制定出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及形式,再由各任课教师制定学科目标,最后通过教研组会共同商讨修改后,确定本次活动的最终活动方案。大家分工协作,由小组负责老师做活动准备,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落实到每一位老师身上,争取让各类学生通过活动都有所收获,在活动中注重了学生以强带弱,老师加强了对不同类别学生的指导工作。

对残障儿童进行生活化教育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残障儿童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成为社会平等的公民打下基础,使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对残障学生进行教育训练必须教他们学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或将来参加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必备的能力。在“水果带给我们的快乐”主题活动中,让学生们根据任务单,去超市挑选采购水果蔬菜,并在老师的引导与帮助下清洗、制作水果拼盘,最后分享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通过采买制作美食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合作意识,促进交流与沟通,促进师生感情,同时也是对老师们在各学科教学渗透中的检验。

开展“寻找春天”主题实践活动中,老师们经过一次次的精心组织和策划后及课前各科教学的准备和渗透,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沙漠、走进“种树植心”基地,寻找春天的气息、寻找春天的美丽,让学生感受家乡辉煌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同时组织学生们捡垃圾,为建设美丽家乡阿拉善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此次活动让学生们亲近大自然、开拓视野,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让孩子们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切身寻找到了春之美,感受到了家乡的秀丽景色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

在活动开展中,鼓励A、B类学生上网查阅关于活动的资料,课余时间积极动手制作手抄报,并利用下午的读书时间朗读、背诵一些关于美食、水果营养、赞美家乡的儿歌和散文。不管学生到底能接受多少,老师们只要有机会、有想法,就为孩子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多少少少有所收获。

在“我健康,我快乐”主题实践活动中,通过让学生参观体育馆,了解各个活动馆的功能,在专业教练员的带领下体验骑动感单车、尝试学跳踏板操,亲身体验体育馆的各种运动器材,通过这些实际活动的参与,让学生体验健身的乐趣,感受健康锻炼的重要性。在整个主题月活动中,各任课老师们根据活动方案计划还组织学生开展休闲运动大搜索和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们搜索和学习各项休闲体育运动,认识和了解各类体育运动,丰富知识。组织学生开展快乐的大课间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间活动,并鼓励各类学生参与到适合自己的定点投篮、跳绳、夹球跑等活动中,对于每个学生的不同能力给予个别化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感受与同伴竞技的快乐。

在“感恩从小开始,让爱温暖彼此”主题实践活动中,各学科目标渗透主要让学生全方位感恩:感恩家人(向父母道一声:爸妈辛苦了),感恩老师(为老师们制作贺卡并赠予),感恩自己(给自己点个赞),感恩同伴(给同学一个大大的拥抱,说声谢谢);感恩社会(走进福利院,为老人们表演节目,为爷爷奶奶们按摩、画像、赠送礼物)。课后延伸(我能干)通过各个环节让学生学习着、体会着、成长着、延伸着,通过观看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通过不同的引导方式让学生们理解感恩、学会感恩,感谢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并懂得回报别人的帮助,学会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

随着生活化主题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学校在一一尝试与探索中发现,目前的活动形式不能满足每位特殊儿童的实际发展需要,实践活动虽然能丰富孩子的生活阅历,但是并不能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及社会适应能力。

台湾特殊教育专家鲍亦君教授的到来,为生活化主题实践活动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鲍老师理论联系实际,从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为大家详细阐述了主体化教学的模式及方法,引导学校从改变教室环境入手,逐步完善学生视觉提示系统,尝试开展结构化教学模式,这使学校的探索的脚印越走越清晰。学校改变了笼统的教学模式,将每一次生活化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具体到班级的每一学科,前期制定好主题活动教学网,明确每一科教学任务及目标,有计划扎实地开展一周的主题教学学科渗透活动,以最后的统整活动作为本次活动的检测,大大有效地提高了主体化教学活动的质量。

开启学生融入社会基础教育模式

通过生活化主题活动课题的开展与实践,学校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通过家政室、烹饪室、擦鞋室、玉石加工室、洗车房生活实践场所,进一步培养与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学校温棚种植,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认知能力。并与多家商家携手,带学生走进超市、飞机场、科技馆、气象局、博物馆、西餐厅、酒店等生活中的场所,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提出了“确定主题、学科渗透、集体备课、汇报展示、外出实践、活动延伸、学生评价”的教学策略。各学科任课教师根据小组讨论确定的学科渗透目标,进行备课上课;每月还安排一次主题活动展示汇报活动,经过三年的探索和不断完善,发现学生有了欣喜的变化——

生活化主题实践活动促进了残障学生的全面发展。生活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实用性与综合性为实现残障学生的培养目标提供了条件,使他们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协作、沟通、自我管理、生活适应等能力得到提高。

生活化主题教学促进了残障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进入学校后,学生的社会实践与交往由自己的小家庭转向为社会大家庭活动,从而使残障学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生活化主题教学是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培养残障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处的能力,从而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将生活教育中的点点滴滴融入不同的学科中,使学生基本能独自料理个人及家庭生活,并走进、融入社会生活,认识餐厅、电影院、超市等公共场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生活化主题教学增强了残障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残障学生形成了积极的生活态度。

生活化主题活动的开展为学生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活动开展以来,不但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而且还深得学生们的喜爱。

为孩子的发展而努力

学校将继续“走出去”,进一步拓展课程资源,丰富了解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向兄弟学校学习。同时,以课题组活动为契机,整合研学旅行和科技教育教学资源,派教师积极参加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能力。继续把台湾专家鲍亦君教授请到学校来,进行IEP计划方案的制定与具体实施指导,让老师们结合主题活动,继续学习改善教学环境,从而满足特殊儿童的课堂教学需求。

低年级教师从特殊儿童一日常规训练入手,将班级分为集体教学,个别化训练,游戏、技能训练等区域,投放适合本班年龄、心理发展特点的活动材料,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创设课堂教学环境,激发低年级残障儿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高年级教师从学生的生活技能、融入社会生活等问题出发,创设自我照顾、购物、乘坐公交车、文明用餐等生活情境,改造班级环境,老师将教学活动与生活技能相结合,将技能训练融入教学活动中,从教学活动到情景模拟,最后到实际操作,让残障儿童通过小步子多循环,螺旋上升的形式逐步培养、训练、提升学生的生活技能。此外,个别班级还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特点,在班级中创设安静区,提供摆位椅、地垫,在不同区域中设计视觉提示,从而调整孤独症儿童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为孤独症儿童的学习提供辅助。

转变教学模式。随着生活化主题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的开启,学校在活动中注重知识的整合性、实施的渐进性,加强实践。但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发现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对象的发展需求,因此,在课堂中尝试开展了结构化教学模式。结构化教学对国内的很多家长和老师而言,都是相对陌生的,但在国外却运用得很普遍。通过了解与尝试,发现结构化教学不仅仅培养个体的能力和技能,同时还利用结构化和视觉化给孤独症儿童提供一个友好的环境,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世界,训练他们自主沟通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同时,也能让残障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活动流程图能让他们更快、更清晰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及生活技能训练。所以,学校将继续运用结构化教学为生活化主题教学活动服务。

因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随着生活化主题活动的不断开展与探索,活动形式及内容也在不断创新与改变。从刚开始固定的八大主题演变到现在符合每班学情的班级小主题,活动对象也由高年级、低年级的大团队转化为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团体。通过一次次不断尝试,生活化主题活动目标越来越清晰,内容也越来越贴近学生,趋向于满足特殊儿童的个别化发展需求。

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学校的研究模式及主题内容也将会随着所使用的教材和班级学生情况进行不断调整与尝试,最终确立适合本校及本土特殊儿童生活需要的主题教学内容,从而满足每一位特殊儿童的发展需求。

通过三年多的探索,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补偿特殊儿童的一些功能缺陷,使他们树立信心,为将来融入社会主流作能力上的准备工作。在今后的活动中,需注重班级主题实践活动内容的环境创设,活动后对学生参与情况的评价,通过不断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适合特殊儿童身心特点,符合其身心发展水平的主题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同时,要将生活技能与其他学科保持密切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把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实践结合起来,从生活中选取素材、确定主题,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生活能力的培养,再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可以不断丰富残障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秦 东 郭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