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山,悠悠中华魂。75年前,在太行山区,由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了一所红色医院——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即现在的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自1946年诞生之日起,她的根就深扎在太行山上。75年来,医院名称几经更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却始终未变。
红色印记 永葆初心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自成立之初就深深地烙上了红色印记。1945年9月,党中央选派留法博士、延安中央医院院长何穆等6名专家从延安来到太行山开展医疗工作。他们在山西省长治市成立了晋冀鲁豫军区预备医院。根据革命形势发展需要,预备医院由山西长治迁往河北邢台。1946年7月1日,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正式成立。医院成立后,跟随部队转战南北,为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刘邓大军南下时,鉴于太行老区在抗日战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缺医少药的状况,将医院留给了老区。1948年5月,医院回迁至山西省长治市,成为晋东南地区重要的医疗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和平医院一大批专家奔赴大江南北,成为北京、上海、山东、河北、内蒙古、新疆等地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和骨干,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省医疗卫生事业优秀人才的摇篮。医院从延安中央医院走来,一代代和平人身上,始终传承着红色基因。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总有该院医护人员逆行而上、救死扶伤的身影。从建院初期奔赴河南焦作开展黑热病防治,到救治唐山大地震伤员;从抗击“非典”,到奔赴汶川灾区、玉树灾区;从作为本地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到抽调精锐骨干驰援湖北抗疫,和平人总是冲在第一线。
早在山西省尚未发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时,医院党委就靠前指挥、科学研判、周密部署,及时做到“早动员、早部署、早落实、早研究、早隔离、早保障”。医院第一时间启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应急医疗队。该院医护人员以强烈的责任担当,生动践行了医者仁心的初心使命,实现了确诊病例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忆峥嵘岁月,恰今朝风华。经过75年栉风沐雨,医院现已发展成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年门急诊就诊87.6万人次,出院患者5.44万人次,设置各类专业科室58个,医疗服务人口过千万。75年来,该院始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优化服务流程,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为本地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党建引领 凝聚人才
近年来,医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坚持以党建统揽全局,坚持把党的建设与医院发展紧密结合、同步规划、同步推进,以党建促业务发展,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2019年,该院完成了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探索“成立党总支、支部建在科上”的党建新模式。医院成立了9个党总支,下辖63个党支部,配齐配强了党总支、党支部班子,形成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组织架构体系,激发了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确保了党组织的全覆盖。医院的快速发展和党建工作密切相关,党的建设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
从建院起,医院就把医学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作为长治医学院第一临床医院,积极推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始终坚持社会需求导向,将红色教育浸润到日常教学工作,树立“以患者为中心,注重医学人文关怀”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多年来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医学专业人才。2011年-2017年,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连续6年获华北赛区一等奖,并晋级全国总决赛,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医院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党管人才。近年来,医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创新人才工作思路,对外引进高层次医学人才,对内培养优秀人才,凝聚青年骨干,优化科研团队。医院启动“双百”计划,出台《引进博士研究生暂行办法》《青苗计划》等制度,尤其是高薪招聘优秀博士和高精尖人才,组建博导工作站,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扶持学科发展,形成了引才、聚才、育才、用才的浓厚氛围。
医院坚持科教强院、人才兴院战略,通过“外引内培”等一系列人才激励政策,不断优化人才成长发展内部环境,形成了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为医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扎根太行 服务老区
为积极响应国家医改政策,医院认真贯彻落实长治医学院党委“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推进内涵发展,全面融入区域社会”的要求,2019年12月,由长治医学院牵头组建了和平医疗集团,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作为集团总院,领航医疗发展,全面融入和服务区域社会。通过发挥品牌、管理、人才、技术四大优势,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传统医院的战略转型,更好造福区域百姓的健康生活。
和平医疗集团通过学科融合、人才交流等举措,整合人力、物力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统筹协调,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打造学科优势特色,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满足区域健康产业服务需求。 (刘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