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区域经济总第4889期 >2020-10-28编印

让年轻人在稻香中感悟初心
刊发日期:2020-10-2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微信图片_202010271112361.jpg

“各位青年,请大家从共青团初心稻田中,摘取一粒稻谷,剥开它的外壳。”10月田野铺金,位于苏州相城区的稻香小镇望亭镇,“强富美高”新农村青年学习社线路迎来了来自相城区的99名团干部。

在线路的“沉浸式”农耕体验环节中,全国乡村创富好青年林亚萍向青年们讲述一粒米的成长故事:“大家仔细观察,在这粒微黄稻米的前端,有一点白色,那就是一颗稻谷作为种子最具有生命力的地方,是它的胚芽。”大伙儿听得津津有味。

感知农事不易

“欢迎各位青年来到稻香小镇望亭。”在苏州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总控中心,作为全国青年文明号的一员,导学员小朱介绍起自己工作的地方“如数家珍”。“大家知道原来水稻灌溉的流程是怎么样的吗?在望亭,只需要通过这个青年研发的智慧农业平台,点点鼠标,就能瞬间了解。”

青年是科技兴农的最主要力量。这边,青年们正操作着智慧农业平台,那一边,新农人朱赟德讲起了回归农田的小故事:“小时候我幻想过自己做老师、做会计、做工程师、做科学家,但是我从没想到过自己会种地。”

最开始只是为了减轻从事农业生产的父亲肩上的担子,大学毕业后,朱赟德回到了望亭。“记得刚到望亭的时候正是水稻需要除虫,二三十人在田边背着药箱拖着长长的皮管打药。偶然听闻有进口植保机械可以在田间行走,我想也没想,立刻开车去湖州、南京考察。”当时这种机械全国只有几台,没人敢用,是朱赟德建议父亲试试。从此,一个驾驶员搭配一个配药人员,两人一天就可以植保两百多亩地。

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朱赟德的胆子“越来越大”,自己配置肥料制做营养土,将无人机开到田间地头,今年在插秧的时候,他甚至动起了无人驾驶的脑筋,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运用到了水稻种植中。“我的这些小技巧,周边的农户看了直夸好,所以我全部无偿分享,只有大家都富裕了才算共同富裕”。

    如今,像朱赟德这样的青年新型职业农民,在望亭镇共有53位,每一位都可以分享自己独有的初心故事。

创意力量无限

“太湖美”名动天下,如何让“北太湖的美”也家喻户晓?团干部们步行来到南河港寻找答案。由青年文明号主导,从农家乐试水,再到乡村咖啡馆、品质民宿,两年间,“食味南河港”青创街区变得热热闹闹。

“稻花香”遇见“茶香”“咖啡香”。相城区乡村振兴好青年陈建在苏州从事酒店工作十多年后,将自己所爱与所学结合,在北太湖畔筑建起人文民宿。一幢民宿寸土寸金,他却将这唯一的阳光房预留出来,打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青年学习社”,每个周日晚上6点开始,总有来自不同行业的青年相聚于此,一起阅读谈天畅聊发展。

在南河港乡村会客厅,团干部们被木耙、石槽等“老物件”吸引。客厅一角,农业科普问答“点唱机”吸引大家作答。扫一扫墙上的二维码,还能听到闻声寻史·青话望亭线上团课。

走出小小的场馆,吴乐响起,迎湖村的青年们跳起了《印象·望亭》情景剧选段插秧舞。编舞的是新兴青年郑春,她与61名望亭青年自编自导自演的这出情景剧,展示了江南水乡田园的美丽风光和运河儿女勤劳奋斗的故事,去年还登上江苏大剧院的舞台。

“全省第一的网格员”是郑春在今年疫情防控中得到的赞誉,她利用“共青团进网格”的机会,登记采集返苏人员信息,在“江苏微网格—疫情防控”全省网格员中排名第一。

望亭镇迎湖村团总支书记龚继平是场馆的负责人。“馆外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南河港,馆内是没有遗忘的儿时记忆,新旧对比间,可以让青年牢记改革开放来时路。”

用青春描绘美丽乡村

“这里的墙绘能动起来!”在美丽乡村仁巷,24幅标志着“青年手绘乡村”的墙绘,让团干部们眼前一亮。围绕“节气美好”,墙绘由来自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们历时6个月时间精心创作。“活用太湖自然资源与稻作文化探索实践,让我们用设计驱动、创意落地、文旅融合、公益创新来推动”。绘画启动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视觉传达学院院长汪维山隔着屏幕,通过云端介绍经验与理解。

在绘制美丽乡村过程中,大学生们别出心裁地把农村墙壁作为弘扬文明的文化载体,以图画、诗歌、谚语等形式,传播社会公德、科普知识以及政策法规等内容,精心打造图文并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墙”。苏州首组会动的墙绘在望亭北太湖落地,并对最后仁巷获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做出了巨大贡献。

青农讲堂、共青团初心课堂、稻香书吧、快递小哥加油站、稻香市集……在北太湖旅游风景区,“家”系列阵地目不暇接。

苏州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团支部书记胡晓雯说:“以青春阵地为依托,我们联动北太湖文旅课堂、企业沙龙、巾帼学堂开展各类活动,还经常举办农技培训等活动,共同助推望亭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振兴。”

团干部们在共青团初心课堂落座后,一段截取自新闻联播的短片,讲述了望亭青年袁传伟“一个人扛起整条生产线”的感人故事。

没有PPT,“绽放战疫 青春·坚定制度自信”讲师团成员袁传伟用质朴的语言向青年们讲述了自己在疫情期间的坚守。

在北太湖青年学习社,团干部们争相和代言人“悠米”合影。“通过今天的寻访,青农强基、青创富民、青绘美景、青聚高志,我近距离感受到了‘强富美高’新农村的样板,体悟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能为、善为、可为之处。”相城区团区委工作人员张镱玟说。

在初心田中,林亚萍介绍:“这粒稻谷,我们给他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一点水分、温度和养分,它就可以发育成一颗秧苗,秧苗被移栽到田中,很好地管理它,可以长成一捧稻穗,就是说,一粒稻谷能长成一碗饭。”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