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综合总第4883期 >2020-10-20编印

预付卡消费套路多 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刊发日期:2020-10-2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近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分析了近年来审理的涉及有关节假日期间预付费合同纠纷案件。结果显示,涉及节假日期间预付费合同纠纷多集中在旅游、美容美发、餐饮服务领域。同时,预付费合同纠纷被告一般为经营者,呈现集中化特点,多为“多诉一”的涉众串案,预付费合同纠纷类型化明显。

消费者常遇到的情形是:未形成书面合同,经营者口头承诺未兑现;经营者因资金链断裂或经营不善导致门店关停,但消费者预付卡中的剩余未消费金额不予退还;经营者提供的格式合同中,关于退费约定,存在霸王条款;经营者未征得消费者同意,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

对此,法官提示,消费者一定要保持理性,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和经济状况,科学理性地选择、购买预付费消费卡。在办理预付费消费卡时,切忌被销售人员的“花言巧语”洗脑,尽量不要在首次接触销售人员时就仓促决定购买预付卡。

在保持理性、适度消费的同时,消费者也要保存证据,一旦出现问题有利于及时维权。消费者应妥善保管好预付费消费的合同、预付款凭据。邹治表示:“如果通过微信或支付宝支付,应核对收款商家和合同相对方的身份是否一致,保存好支付界面截图。后续消费也应要求商家提供单次消费凭据,以核对预付卡内余额,防止多刷或盗刷。”(李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