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理论总第4881期 >2020-10-16编印

“双11”即将来临 满减促销为何泛滥?
刊发日期:2020-10-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你是否发现,现在电商越来越多地说“满1000减200”而不是“1000元后,打8折”?“满减策略”为什么大行其道?

首先假设这2种情境:其一,你某天因不小心剐蹭,修车花了1000元,心情不好,回到办公室,发现抽奖中了200元;其二,你某天因不小心剐蹭,修车花了800元。

这两种情境下,你觉得哪种情境你会心情更好?相关实验证明,大部分人在第一种境遇下,愉悦度会升高。

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是因为我们往往会为收益和损失设置不同的“心理账户”,并且经常用不同的方法来看待不同的“心理账户”。

修车花费是在我们心理的“意外损失账户”里,这时800元和1000元差异没有那么大,给我们带来的损失痛苦差不多。而“中奖”是在我们心理的“意外收获账户”里,200元比0元要多很多,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

同样,满减策略也是用了这个原理。一件商品打8折,1000元的东西付出800元就能买到,差异貌似没有这么大。但是如果是满1000减200,感觉是自己已经付出了1000元,(心理上会认为和800元差异不大),然后又额外收获了200元(心理会认为200元比起0元差异很大)。

更有甚者,很多商场采取满额返券的方式,比如满1000元,送你200元现金券,可以买任何东西,这更加强烈了区分了两个不同的心理账户,让消费者觉得自己获得的优惠更多。

其次,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账户,你要别人买东西,其实就是要给他一个购买的理由来满足这个账户。可以先分析了解目标用户主要存在哪些心理帐户,普遍舍得在哪个帐户上花钱,然后运用情感化设计来突出强调,也就是为用户找一个冠冕堂皇的花钱理由,从而减少花钱的心理愧疚,促成购买。

例如同样一件标价为2000元的衣服,如果是给自己买可能觉得贵,舍不得买,但如果是送给心爱之人的生日礼物,许多消费者可能就会毫不犹豫地买了。这是因为用户把这两类支出归到了不同的“心理帐户”,衣服买给自己的是“日常衣物支出”,但是买给心爱人则会归为“人情或情感维系支出”,显然大多用户会更舍得为后者花钱。 (综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