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综合总第4878期 >2020-10-13编印

“入 海”
刊发日期:2020-10-1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人的一生,究竟有几次幸运,可以选择自己真正热爱并愿意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又需要多大的勇气,可以摒弃世间的嘈杂,捍卫鲜活的理想而不落入俗套?对于这些问题,我不知道,我只明白:如果遇见了那份热爱,就一定要抓住它。

遇见

    六年前,郊外。父亲开着车,行驶在一条通往乡间的路上,路的两旁是高大的白杨,七月的骄阳热情似火,大剌剌打在那些苍绿的叶子上,散落进这条公路,斑斑驳驳。

    母亲突然开口:“你说,琳琳以后适合干什么?”父亲道:“当律师吧,正直,她合适,记忆力好,又肯下功夫,别人害怕的法律条款背诵对她来说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

母亲却觉得不妥,“她见不得不公平的事,律师是为当事人服务的,有时候需要打法律的擦边球为当事人实现利益最大化,她又过不了良心这一关。”

……

“还是当老师好!当老师面对的是学生,学校环境相对单纯,为人师表,桃李满天下的时候自己也有成就感。”母亲对坐在后排的我说。我那时也觉得,当一名老师,教书育人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三年前,填报高考志愿。母亲坐在床上,摊开一张又一张报纸,勾画着录取分数线。我坐在床边,看着眼花缭乱的专业,突然发觉:原来还有这么多我从未听说过的领域。

“社会学、经济、法学、英语,你喜欢哪个?”母亲看向床边两眼发直的我。

“社会学是干啥的?我对社会科学还比较喜欢。”“认识社会吧,可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母亲也拿不准。在我们查阅了充分的资料后,母亲说到:“选社会学吧。”就这样,满怀期待的我步入了北京工业大学的校园。

我很幸运,一直以来,我的成长道路都比较顺利,没有太大的波动与坎坷。每当需要做较为重大的选择时,都会有人帮助我分析利弊,做出一个当时看来最理性的取舍;有时会做一些更加长远的打算,甚至一路想到就业的事情。再加上我也没有过于热衷或十分厌恶的事物,仿佛在哪里都可以找到一些乐趣,尽管有时会觉得枯燥乏味,但仍可以坚持下去,因此我欣然接受二十多年来的每一个选择,并努力证明这些选择是正确的。只是,偶尔会有一种提前设定好人生轨迹、一眼看到头的感觉,不免有些缺乏内在的激情。所以,对于那些可以让我热血沸腾的事物,一旦遇见了,我便会格外珍惜——社会学如是。

思考

回首在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的大三学年,我有了大把的时间去感知、去体悟、去反思:今后的学习道路,到底怎样才能走得更好、行得更远?回想过去的学习历程,有太多感悟。

在上大学之前,我并不是一个喜欢通过阅读方式学习的人。那时看来,文字乏味冗长,远没有声音的生动与画面的形象,况且学校的任务已经非常繁重,相比于教材和老师的授课,通过自己阅读的方式收获新知显然是一个不太高明的选择。而进入大学以来,特别是在老师们的强调下,我逐渐意识到阅读对于社科学习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尝试我的第一本社会学书籍阅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没想到首次阅读经历是这样顺畅、愉快,费老直白淳朴的文字,以及对于乡土中国的生动描述与独到见解让我对社会学与乡土社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乡土中国》就像落入我思想河流的一颗石子,激荡起我对于社会的层层想象,差序格局、“土气”的中国人……这些描述真是有趣极了。

入学之初,我逐渐了解到本校的保研制度,并暗下决心,虽然高考成绩没有优势,但我一定在新的起点力争弯道超车,尽最大努力取得推免资格,在社会学领域继续深造,将来成为像费孝通先生一样接地气并且能切实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学者。于是,我开始参加各种学校组织、竞聘班级学习委员和学生会干部、参加志愿服务项目、报名大大小小的学术竞赛与社会实践,课堂上记录好老师说的每一句让我有灵感的话,下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每一次作业,甚至在得知双学位对推免有利的时候,果断报名了金融学,使本就繁重不堪的课表显得愈加拥挤。就这样,充实与忙碌成为了我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对于这样的生活我引以为傲,因为我没有虚度光阴。我自以为这是一个追逐梦想的过程,青春也许本该这样。

偶然间,我接触到了社会学系的读书会。我的好友加入了读书会,他告诉我,每次在读书会上和学长学姐的交流都很有收获,让我考虑加入他们。在他三番五次的建议下,我心动了,但是从此也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参加读书会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到阅读经典原著当中,并且每月一汇报的安排着实让我有一些心理压力,因为我需要将重心放在保研上面,时间对于我来说很奢侈,我根本放不开手脚去安心阅读;虽然我的成绩始终保持专业第一,可一想到后面的同学都在紧紧盯着我呢,顿时感到紧张与不安——我可不能掉以轻心!我尝试在不加入读书会、不受到硬性阅读要求的情况下自己读书,我想:也许灵活自由的时间安排更适合现阶段的我。焦虑感每天都在鞭策我,“今天看书了吗”成为了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我硬着头皮稀里糊涂地翻完了《自杀论》,之所以说“翻完了”,是因为我根本没看进去,更不能理解涂尔干严谨的论述思路,单单是记住了一些结论。而且那时我以为,记住结论就是最重要的事了,涂尔干老人家写了一本书不也就为了得到这几句话吗?现在看来当时的想法着实肤浅可笑。《自杀论》的囫囵吞枣让我似乎尝到了甜头——原来读书就是这么简单,翻翻结论甚至看看书评就可以掌握一位社会学家的思想理论,不必纠结于他们的推理过程,而且对于有的著作,教材已经介绍的很详细了,好像根本没有打开原著的必要。基于这一点“发现”,我宽慰了好长时间——不用读书,教材和书评就够了,踏实忙你的保研去吧!由此,我再度醉心于“只争朝夕”的保研历程,尤其是大二学年,各种加分项目蜂拥而至,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一齐招呼。

直到有一天,妹妹问我:“姐,社会学是啥呀?”我愣住了,脑海中有些混沌,话卡在嗓子眼,说不出个所以然,“就是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我敷衍道,惶惶掩饰心中的不安。事后,我陷入了沉思,社会学到底是什么呢?我对妹妹的回答,难道不正是步入大学之前,未接触过社会学的母亲对我的回答吗?所以,两年以来我到底学会了什么呢?

我开始悄悄地寻找原因,一方面仍然在各方面努力争取,一方面在独自反思。我好像只会考试,不会思考!特别是对于较为抽象的社会学理论,为什么往往考完就忘了呢!其实,剖析自己还挺难受的,我震惊于自己的发现,但同时也安慰自己:也许其他同学也是这样,下次复习一遍就能记起来了。然而,现实一遍又一遍地提示我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写论文找不到理论,为了使用理论刻意割裂经验事实,突然想到一位社会学家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他的主要思想……我开始意识到,这真的有问题,我并没有理解、内化这些知识,我的社会学知识架构只有骨骼,没有血肉,而我也没有真正领略到社会学的意义与魅力——思考与推理的过程。

于是,我再次将目光投入了经典的怀抱。按照读书会的要求,我应该先读一读涂尔干,《社会分工论》从此成为了我书包里的必备。与读《自杀论》时的心境不同,这次鞭策我的不是外部带来的焦虑,而是我求知、试错的内部动力,果然我更加投入了。然而好景不长,各种项目审核与学生会工作接踵而来,拿起书本还没咂摸过味儿来,思路又被另一件事牵着跑了。一章内容我足足读了一学期,我自嘲:果然是精读细琢啊。就这样,每当我燃起翻开书的动力,总会有外界因素一瓢冷水浇灭我的热情,再加上《社会分工论》对于我来讲着实难懂,在一次又一次的点燃—熄灭中,几乎耗尽了自己的读书热情。可是不得不承认,单是《分工论》这一章内容带给我的思考与启迪,便是我在教材中从未感受过的。每次看到这本书,就能想起在研读过程中思想的充实与跃动,涂尔干对于劳动分工的层层推理,以及对于社会团结的转换性测量,让我惊叹于思想的灵活巧妙与社会学严谨神奇的独特气质。大概从那时起,我就牢牢记住了这种感觉,并且渴望靠近、获得越来越多的这种感觉,这才是思考应有的样子!

对于大学时期社会学经典的阅读,我感触最深,也最为遗憾。关于一些并非全情投入且不太成熟的社会实践,也有颇多感触,但没有阅读方面来得深刻,最重要的一点是,经过长时间在经典中的浸泡,我恍然大悟:原来好的社会学者是需要经验质感的,原来田野调查不仅仅是去收集资料的。再看看调研报告中那些自己当时解释不通或者颇为肤浅的结论,再回想撰写报告中因对话理论而人为割裂的经验事实,以及那些靠我的逻辑填补上的经验断裂之处,一切问题都得到了最令我信服的解读。是经典阅读点亮了我心中已然微弱的理想之光,社会学前辈们给了我追逐理想的力量。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中国社会学者炙热的信念与赤子般诚挚的愿望。通过您们的践行,我认识到了什么是真问题、怎么发现真问题、如何解决真问题,您们不止步于助力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还要为中国社会学的未来助力,您们传道授业解惑,培育出一批又一批费孝通式的中国社会学者,让中华社会学者的精神与中国社会学的生命得以延续、磅礴、壮大。

我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学者,厚积薄发、踏踏实实,保持对社会与知识的好奇。我将戒骄戒躁,认真过好每一天。下得笨功夫,学习真知识、增长真本领、进行真研究、获得真成果,为成就梦寐以求的职业理想——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学专业大学老师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朝一日,我希望自己也能够像费孝通老师一样,肩负起建设中国社会学主体性的使命,不忘初心,以身践行,为铸就中国社会学的理论高原增加一份厚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入海

我的老师曾告诉我,“路是自己慢慢摸索出来的,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因此,对于过去的事情,我不再遗憾、不再纠结。人说有得必有失,我说有失必有得,尽管之前错失了一些成长的机会,但也正是这些经历与感受让我明白了遇见自己所热爱事业的不易与难得。我听到了,有一个声音在呼唤我,他说“这是一个高歌猛进的时代,是一个野蛮成长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一个不仅要攀登社会科学高峰而且要攀登无名高峰的时代”。这声音愈加清晰,振聋发聩,欲将我点燃、将我吞没。我知道,这就是我想要的,这就是我应该做的。而念念不忘,也必有回响!

我想,是时候入海了。这将是一片浩瀚包容、波澜壮阔、浪花激涌的海,我渴望奔入这片大海,成为万千浪花里一朵奋力奔涌的后浪。

我坚信,会有更多的河流汇入这片大海,也许在多年之后,也许就在明天,朝阳会从这片海上升起。那时,海中已然生机勃勃,鲜活的生命力喷薄欲出!

所以,亲爱的社会学专业,您好,见字如面。我是赵佳琳,我很庆幸与您为伴,在接下来的硕博历程中,我渴望继续在您的队列里前行,读经典,入田野,真研究,坚守初心,低头深耕,为中国社会学的建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做一个赤子,跃入大海,奔涌前行! 

   (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系 赵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