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是世界旅游日,今年世界旅游日以“旅游与乡村发展”为主题。
旅游产业不仅对国外的乡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乡村产业结构中也拥有重要的地位。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为30.9亿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次一半以上,乡村旅游总收入1.81万亿元。据全国乡村旅游监测中心测算,2020年第二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为4.56亿,总收入为1729.9亿元。
在就业方面,发展乡村文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乡村旅游从业人数占监测点整体就业人数的34.3%,不仅“离土不离乡”,为当地农民增加工作机会,也吸引了许多外出打工的人返乡从事旅游业,推动农民思想、生活发展变化,达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政策技术双重扶持
优化乡村旅游体验
为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与影响力,各级政府均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以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而政策与技术的双重加持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复苏。9月12日,全国乡村旅游与民宿工作现场会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召开,全面部署了乡村旅游与民宿工作。9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召开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推动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还确定了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新认定680个重点村,目前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共2批1000个,在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和品牌建设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同时,资金向乡村旅游倾斜明显,中央支持“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项目306个,安排资金29.96亿元,项目数量、安排资金都占全部旅游项目的89%,有效补齐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短板。
为了迎接跨省游恢复后的首个国庆中秋长假,多个省份在节假日期间推出了各类乡村旅游活动,充分挖掘本地优质资源,吸引游客的到来。此外,各地也积极运用数字技术,让智慧旅游走入乡村,用科技手段为乡村旅游赋能。
乡村旅游成为生活方式
融合多业态提质增效
如今的乡村旅游早已不是简单的“农家乐”,品质、休闲、定制、养生等特点已成为乡村旅游的关键词。途家数据显示,今年“双节”超过52%的房客选择多居室民宿,大理洲大理古城、舟山嵊泗县、北京延庆度假区、成都郫县、桂林阳朔县等地成为黄金周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在这些地区,私密、独栋、风格独特的高品质乡村民宿订单量显著增加,而围绕乡村民宿目的地体验疗愈休闲、游园聚会、郊野漫步、蔬果采摘,则成为了家庭游用户最热衷的特色项目。马蜂窝发布的《发现中国新秘境》报告指出,疫情为中国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会,1.5亿出境游游客回流,“自由行”迎来了新一轮的窗口期,文旅产业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内循环”的重要引擎。空间开阔的户外场景和私密性高的玩法受到更多追捧。亲山亲水类景区、自驾和露营类玩法备受关注。
此外,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乡村旅游也插上了翅膀,并融合多种业态朝着精品化与产业化方向发展。今年,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出版的《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汇编》中,在全国遴选出122个典型案例,按照乡村旅游不同发展特色,总结出乡村民宿带动、民俗文化依托、景区发展带动、生态资源依托、田园观光休闲和旅游扶贫成长等6种发展类型。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发展乡村游多元业态的深入发展,乡村旅游资源得以充分盘活,多地的积极探索成为典范,形成一批创新性强、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多元业态相互融合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有效提升乡村文旅产品的质量与经济效益,前景广阔。提炼典型模式和有效机制对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产业提质增效,激发旅游扶贫活力。 (民 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