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行业总第4877期 >2020-10-12编印

“三把火”烧热“老酒缸”
湖北房县打造百亿元级大产业
刊发日期:2020-10-1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微信图片_20200928092437.jpg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黄酒已有2700多年历史,在向现代产业转型过程中,当地从卖黄酒到卖文化,从小作坊到民俗村再到黄酒特色小镇:黄酒博物馆、工艺酒窖、特色民居、花田酒溪生态康养、休闲度假、避暑山庄……在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中,房县黄酒走上了现代工业化之路。

房县县委书记蔡贤忠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到2049年把房县黄酒打造成百亿元级大产业。”此前,他曾经多次走上几大电商平台,为黄酒站台吆喝,直播带货。

产业升级“三把火”

2014年,房县黄酒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脱贫致富主导产业。但是,因为土法上马,家家户户小作坊,产品无标准、无检测,只能在家门口摆卖,难以进商超,更难在电商平台售卖。

2017年,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培育做大做强房县黄酒产业烧了“三把火”,把房县黄酒热起来了。

第一把火,统一标准。对黄酒小作坊的生产设施、制作工艺、安全标准进行界定与规范,对达标作坊颁发《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从业人员要参加黄酒酿造技术培训,还要有健康证;生产车间需有防鼠、防蝇、防尘等措施。土城村全村有106家黄酒作坊办了证。

房县探索出“大证管小证、一证管多坊”模式,让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小作坊加入合作社,其原料、酿造工艺、酿酒器具、质量标准、包装标识、品牌宣传以及产品定价都须接受合作社统一管理,小作坊的主要生产车间里安装高清摄像头,监控生产全过程;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在合作社设立黄酒质量检测分中心,产品检验检测全覆盖。

第二把火,科研创新。“世界上有三大发酵酒,啤酒、葡萄酒和中国黄酒。啤酒全球年产2亿吨,葡萄酒年产2600万吨,唯有中国黄酒年产仅175万吨,这与其几千年的传承不匹配。有短板,就得补,需要聚力攻关。”说起黄酒,房县黄酒产业局副局长谢逾群颇为惋惜。

第三把火,顶层设计。县委县政府制定黄酒中长期发展规划,成立黄酒和发酵产业领导小组,组建全国第一家 “黄酒产业发展中心”。

深山酿出脱贫酒

今年49岁的鲜艳家住房县土城镇土城村。18岁起,她跟随父亲学习酿酒。凭借着好品质,鲜艳的酒坊越做越红火。去年,她的黄酒生意收入超过70万元。自己的生活好了,鲜艳也没忘记身边的乡亲。她不仅带动身边200多户农户经营酒坊,还主动吸纳当地贫困户到自家酒坊“上班”。

2015年,瞿万江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在驻村工作队帮扶下,申请贴息贷款10万元,办起了酿酒作坊。“传统的酿酒工艺,只能在农历九月初九开始酿酒,保存时间也有限。通过湖北工业大学技术指导,常年酿造得以实现,保存的时间也延长了。”瞿万江每年生产3万余斤黄酒,年收入30余万元。如今,瞿万江从贫困户变成了产业大户。

据介绍,土城村上半年黄酒产量突破200万公斤,预计今年销售收入7500万元,带动34户贫困户109人脱贫。房县黄酒年销售收入20万元以上的专业大户500余家,黄酒规模加工企业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2家,庐陵王酒庄、忠和酒业和神农泉黄酒年均产能都突破5000吨,房县黄酒从传统作坊式生产走上了工业化规模生产之路。

融合发展朝气升

中国酒业协会黄酒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酿酒大师于秦峰说,房县黄酒产业与诗经文化浑然一体,从黄酒村、黄酒镇,到黄酒博物馆、黄酒研发基地,再到黄酒产学研,构成了房县黄酒的大格局。如何将房县黄酒产业做强做大,于秦峰认为,应将黄酒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康养旅游结合,细化百亿产业发展目标与规划。

房县地处中国地理中心,兼具中国四大物种基因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酿造美酒必需的气候优势。酿造房县黄酒须具备“五要素”,即:神农架山系和境内青峰山断裂带的优质泉水,生长周期长达半年的高海拔地产糯稻,当地独有的蓼草酒粬,传承千年的古法酿造工艺,神秘的北纬32度地理气候环境和不间断酿造传承孕育的微生物群落。

房县以黄酒村、黄酒小镇为核心的花田酒溪景区,投资近1200万元。两年多时间,共举办36场次的乡村庙会、年货节、黄酒节、啤酒节、摄影采风节、老年模特大赛等各种活动,先后接待17万游客来到花田酒溪,房县黄酒民俗文化村也被评为AAA级旅游景区。

(堰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