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综合总第4876期 >2020-10-09编印

内需市场持续复苏 创新重构产业形态
皮革业进口结构向消费拉动型转变
刊发日期:2020-10-0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 本报记者 史晓菲

 来自中国皮革协会的消息称,二季度以来,全行业景气指数逐月回升,规上企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主要产品产量降幅收窄,今年2月中轻皮革景气指数跌至历史最低值63.45,3月回升至67.25,6月份达到69.72,尽管仍然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但产业向好的态势已初步显现。不过,受到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和急剧爆发的影响,皮革行业出口仍然呈现双位数下滑,由于国外疫情形势仍不明朗,预计下半年出口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销售收入和产量双下降

 今年上半年,我国规上皮革主体行业销售收入完成销售收入4380.47亿元,同比下降16.43%,降幅较一季度收窄5.24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制鞋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756.74亿元,同比下降15.20%;规上箱包企业完成销售收入535.91亿元,同比下降20.54%;规上制革企业完成销售收入467.90亿元,同比下降17.83%。除此之外,皮革服装、毛皮服装销售收入也都不同程度下滑。同期,全国规上皮革主体行业利润总额207.42亿元,同比下降28.22%,降幅较一季度收窄5.71个百分点。从细分行业来看,制鞋占全行业利润总额的60.4%,对行业利润总额贡献最大,但是同比下降30.28%。而制革、箱包、毛皮服装的利润额也都呈现双位数下降。
 行业主要大类产品产量普遍下降。今年上半年,全国规上轻革产量2.59亿平方米,同比下降9.79%,但降幅较一季度收窄5.18个百分点。与上游轻革产量相比,下游制品产量下滑更加明显。今年上半年,规上皮鞋的产量16.85亿双,同比下降14.96%,降幅较一季度收窄5.23个百分点;规上皮革服装的产量2,056.13万件,同比下降85.08%;规上天然毛皮服装行业产量153.41万件,同比下降24.77%。

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今年上半年,我国皮革行业出口280.56亿美元,同比下降29.7%,占轻工行业出口总额19.9%,居轻工首位,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55%。全行业上半年实现顺差219.13亿美元,同比下降32.5%,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顺差的13.06%。行业出口自2月份出现双位数下滑,3月以后降幅逐渐加大,这主要是因为国际疫情蔓延加剧影响终端市场。
 从细分行业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箱包、鞋类等制成品在皮革行业出口额中贡献最大,二者出口金额合计达到236.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4.4%。从出口市场来看,欧盟、美国、东盟、非洲、日本为皮革行业出口的前五大目标市场,2020年1-6月这五大市场出口额合计占我国皮革行业总出口额占比63.6%。受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2020年1-6月中国皮革产品对美出口额同比下滑41.9%。与此同时,对欧盟、东盟、非洲、日本出口额同比分别下滑29.8%、14%、15.8%、10.6%。

制品进口占比提高 内需市场持续复苏

 今年上半年,我国皮革行业进口总额61.43亿美元,同比下降17.7%,占全国进口总额的0.66%。我国皮革行业进口以一般贸易为主,占比为79.5%,同比下降13.3%。
 我国皮革行业的进口结构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的趋势日趋明显,自2016年起我国皮革主体行业原料进口占比持续下降,制品进口占比逐步提高,今年上半年延续了这一势头,原料进口占比已下滑至33.27%,制品进口占比提升至66.73%,较之去年同期提升9.22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东盟仍然是我国皮革行业进口第一大来源地,占比36.2%,较去年同期占比提高6.0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0%。其中,自东盟进口鞋的进口额占我国鞋进口总额的73.2%,同比增长18.4%。欧盟是我国皮革行业进口第二大来源地,占比34.9%,同比下降16.6%。其中,自欧盟进口的毛皮及制品进口额占我国毛皮及制品进口总额的26.1%,自欧盟进口的皮革及制品进口额占我国皮革及制品进口总额的48.1%,自欧盟进口的鞋进口额占我国鞋进口总额的17.2%。

科技创新重构产业结构形态

 中国皮革协会表示,在疫情常态下的形势下,皮革行业发展危中有机。疫情的考验提升了产业优胜劣汰的速度,行业资源整合加速,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产业迎来新一轮的大洗牌,也给产业向追求高质量、高效益转变提供了广阔空间。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基于消费端需求的变化,个性化、差异化、健康化、触及消费者痛点的产品,以及能够进一步提升用户情感和穿着体验的皮革产品将成为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技术已经成为重塑产业结构的关键力量,科技创新将重构产业的结构和形态,智能制造、数字化生产、柔性生产将成为产业的下一个风口所在;全球皮革产业格局在阵痛中调整,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整性、安全性,构筑更加绿色、透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成为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