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产业总第4875期 >2020-09-30编印

福建福鼎:为贫困户量身打造脱贫路
刊发日期:2020-09-3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事先得知桐山街道古岭村很远,没想到去古岭村张厝自然村更远。山路十八弯,头一次去不会坐车的我就先吐了一番,古岭村主任薛巧文一边递纸巾一边拍着我的背说:“以前我们也是这么吐过来的。”不禁对眼前扶贫工作人员肃然起敬,同时也明白交通不便是村民致贫的原因之一。

终于到了目的地,映入眼帘的是两所反差巨大的房子。右手边的房子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木质结构,半倒状态,岌岌可危。破败不堪的屋檐下,杂物散乱摆放。而左手边的房子是二层砖混结构,整洁干净的灰色水泥外墙还装有空调风机,窗明几净,地面一尘不染,拖鞋摆放得整整齐齐。“两所房子就是张世秋扶贫前后的真实写照。”古岭村书记苏秉勋感叹道。

时间的车轮转到4年前,那时的张世秋还是个单身汉,是古岭村“鼎鼎有名”的贫困户,父母早亡无依无靠,成天以酒为伴,精神状态不佳,没有固定工作,是一名靠天吃饭的流动工人。

2016年春,古岭村扶贫工作开始后,把张世秋列入精准扶贫户,他的生活开始不断向好发展。在村民和包户帮扶干部的撮合鼓励下,他娶了一个东北媳妇。但张世秋缺乏职业技术和创业资金,再加上家庭开销,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经过仔细摸索,包户帮扶干部“因贫施策”,为张世秋一家量身定制了脱贫计划。一是扩大白茶和黄栀子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二是发挥妻子家乡的资源优势,代购南北方特产。

扶贫工作一启动,包户帮扶干部就帮他申请小额贴息贷款3万元,用于扩大茶叶种植面积,还帮他报名参加茶叶加工培训“雨露计划”,提高张世秋茶叶种植的技能。不仅如此,包户帮扶干部每年还帮张世秋申请扶贫资金,用于发展种植茶叶、购买生产材料、改善田间管理条件。包户帮扶干部还多次邀请农业技术特派员入村开展讲座,到地里田间帮助农户改善经济作物管理,一有学习的机会,包户帮扶干部就通知张世秋去学习。

张世秋也被包户帮扶干部敬职敬业的精神感染,变得积极主动,不仅把自家经济作物管理得越来越好,还将所学知识帮助其他村民。如今,张世秋的茶园和黄栀子地已扩种到9亩,仅茶叶年收入就达1万元。

张世秋的妻子高新菊得到包户帮扶干部启发,立马着手引进长白山优质参茸,同时把福鼎白茶销往东北。为了帮助高新菊打开参茸销路,包户帮扶干部充当起“推销员”,“见缝插针”向领导、同事、家人和朋友宣传,甚至每次会议结束还不忘帮忙宣传高新菊的参茸产品。桐山街道办事处还为高新菊开了一场东北高丽“发布会”,发动全街道有需要买补品的工作人员进行购买。除此之外,桐山街道联合福鼎市市场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在市场设立精准扶贫户农产品自产自销区,供贫困户免费使用。通过一次次的消费扶贫,高新菊的参茸产品渐渐打开销路,靠卖参茸产品每年可以补贴家用2万元左右。

夫妻俩和包户帮扶干部其乐融融地在水泥房里促膝长谈,近5年的帮扶相处,张世秋和高新菊早已把包户帮扶干部当作自家人,家里大小事情都会和包户帮扶干部说。

从贫困潦倒到热衷公益,张世秋夫妻俩还把村路当作自家的路,清扫得干净整洁,爱护村里的绿化种植,成为村民心中典范。今年,张世秋一家还被评选为“文明家庭示范户”,妻子高新菊被推举为古岭村妇联执行委员。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张世秋能如期脱贫,离不开桐山街道包户帮扶干部尽心尽力地帮扶,“因贫施策”,为贫困户量身打造脱贫思路,全力打破贫困户思想桎梏,实现贫困户产业“造血”,脱贫致富。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