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改革的硬气: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数据】 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产值占轻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有的集群产品生产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50%以上。如眼镜、钟表、制笔、缝制机械等行业产业集群和特色区域产值,分别占行业总产值的90%、86%、73%、55%。眼镜行业8个集群的工业生产总值、企业数、利税、出口均占全国的90%以上。
推进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十三五”以来,轻工行业结构优化调整成效显著,形成一批优势行业、优势企业,规模效益显著的行业、企业战略合作和兼并重组步伐加快,成为轻工行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发挥其在产品开发、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增强,向“专、精、特、新、优”方向发展。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建立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实现了相互促进与发展。
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轻工业不断推动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现有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山东、安徽、江苏等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基本涵盖了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等区域。形成了东部地区努力提升产业层次,中西部地区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协调发展局面。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推动了行业集中度的提高,轻工产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成为轻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成为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成为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的先行者,成为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成为建设特色小(城)镇的重要载体,成为轻工业以及地方政府在深化开放、发展特色区域经济的创新动力。
发展服务型制造与生产性服务业。轻工业把握制造强国战略新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促进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增强工业设计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面推广以智能、绿色、协同为特征的工业设计技术,提升工业设计行业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开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信息增值等服务,不断探索柔性化生产等服务型制造模式。
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十三五”期间,轻工业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逐步建立起了一批食品、日化、家电、皮革、塑料等行业的国家级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经过产学研用的共同努力和协同创新,特别是在骨干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参与带动下,一大批关键技术、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产学研合作、检测认证、信息检索与咨询、展销及物流、质量品牌等项目得到了突破,如变频空调关键技术、24工位笔头机、圆珠笔墨水、宽幅高速文化纸机等一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服务成本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大绿色化改造力度。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改造力度逐步加大,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实现节能减排。企业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实施升级改造。进一步落实《高风险污染物削减行动计划》,提高行业清洁生产水平。制糖、造纸、皮革等重点行业强化废水、废气的末端治理,对治污设施实施升级改造。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废水、污水处理回用率。重点行业采用清污分流、闭路循环、一水多用等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提高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水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轻工企业自觉遵循的发展指南,也让轻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更硬气。在轻工行业中推行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绿色工厂,推动轻工业绿色发展。在绿色节能降耗方面,实施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土地节约使用、资源集约利用和污染集中治理,绿色低碳发展也让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不断引导轻工企业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融合,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以绿色智慧促进轻工业高质量发展。
拥抱“双循环”的胆气:
积极扩大国内市场 巩固开拓国际市场
【数据】 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649亿元,比2016年332316亿元增长23.87%,增加了7.93万亿元。轻工相关10种消费品零售总额6010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6%。
2019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轻工业对美出口下降9.59%,但轻工业通过积极拓展东盟、欧盟、“一带一路”国家市场,有效冲抵中美经贸摩擦的不利影响。2019年轻工业对东盟出口同比增长23.57%,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11.70%,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16.7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做好两个循环,实际上就是要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轻工业是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主动适应世界经济格局、经贸规则、治理体系的重大调整,参与全球规则制定,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
积极扩大国内市场。国内市场持续稳定增长,内需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2019年与2013年相比,粮油食品、饮料烟酒内需市场销售增长38.46%,化妆品增长84.12%,日用品增长54.2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增长31.61%,文化办公用品增长32.51%。与此同时,消费品网络零售高速发展。2019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5239亿元,较2016年41944亿元增长103.2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7%。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穿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30.9%、15.4%和19.8%。
巩固开拓国际市场。“十三五”期间,在国际市场需求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针对我国贸易调查增多等不利因素影响下,轻工行业加快提升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等核心竞争力,不断巩固传统国际市场,同时积极开拓中东、俄罗斯、非洲、欧洲、东南亚、西亚和中南美等新兴市场。均衡的国际市场结构,有效地防范和降低风险,巩固了轻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优势竞争地位。皮革、家电、塑料、文教体育用品、家具、五金、工艺美术、农副食品加工等主要出口行业发挥产能优势,加强国际产能合作,行业企业加快“走出去”,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加快建立国际化品牌。
随着我国全面开放和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轻工在全球范围深度参与供应链不同环节,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更高层次的轻工开放市场格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