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餐桌上的饭碗茶杯、房间里的装饰摆设到地上铺的板材地砖、墙上贴的保温材料……陶瓷制品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作为制陶大国,我国陶瓷产品及企业数量多年稳居世界前列,居民消费需求的加快升级,更让陶瓷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智能制造助力陶瓷业可持续发展
信号灯闪烁,机器声轰鸣,6台智能生产设备高速运转,一个个圆形、异型的精致盘碗接连下线。从上料、成型、修坯到补水,生产全部自动化。在江西邑山瓷业公司陶瓷智造工坊,记者看到了智能改造给陶瓷制造带来的巨大变化。
“智能化升级后,一台设备一小时至少可生产300件产品,相当于过去半自动化设备一天的产量。”邑山瓷业副总经理尹忠伟介绍,智能改造不仅带来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还有效缓解了陶瓷制品易变形的难题,“变形率从15%降到5%左右。‘卖相’好了,品质优了,销售更有底气!”
去年9月,邑山瓷业决定斥资1亿元、建设一座年产1000万件瓷器的智能工厂。“不仅重新挽回了一度流失的大客户,还能通过设备共享为周边小企业承接自身产能无法完成的大订单。”尹忠伟告诉记者,智能制造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也有利于做大生产规模,“在景德镇,一度‘作坊林立’的情况正在好转,行业集中度日渐提升。”
日用陶瓷之外,智能化的潮流也正在重塑建筑陶瓷业。三层干燥窑炉全线铺设感应器、原料配比实时传送、机器故障自动排查、智能调节燃气用量……在山东淄博市,统一陶瓷科技公司新改造的2号生产线近期正式出砖,引得不少业内人士前来参观。
“当前,陶瓷行业已有近20家绿色智能工厂投入生产,多家企业正在实施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樊瑞新表示,短期内,智能制造将助力陶瓷企业加快复工复产、恢复生产秩序,长远看,它所带来的效率提升将帮助企业克服环保、人工等因素造成的成本上升,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高附加值为企业赢得市场空间
“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是传统陶瓷工业留给人们的印象。通过智能化改造,企业找到了破解高耗能、高污染的“良方”,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呢?
一方面,引入前沿技术、优化生产工艺。
高强度陶瓷水管接头、可用于军工的防锈陶瓷螺帽、能净化水质的瓷珠、晶莹剔透的陶瓷珠宝……在景德镇瓷海瓷业公司展厅里,各式陶瓷制品让人眼花缭乱。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它们都是用废瓷制造的。
“‘吃’进去的是废瓷,‘吐’出来的是‘宝贝’!”公司负责人张钧告诉记者,企业经过数万次试验探索出废瓷回收新工艺,“不仅将产品的硬度和韧性增加了15%,产品附加值也大大提升,一吨废瓷就能产出60万元。”
另一方面,推出创新产品,拓展应用场景。
在瓷砖中加入防滑干粒,传统瓷砖就能变为“防滑石英砖”。“仿石陶瓷仿真度高、抗冻融能力强,再加上近年来石材价格上升,使用陶瓷的成本相对较低,为陶瓷转向户外市场拓宽了销路。”陈世伟说。
“当前,居民消费不断升级,中高端陶瓷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在日渐增长,这为我国陶瓷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成长空间。”樊瑞新认为,下一步,陶瓷企业应持续在科技创新和产品结构优化上下功夫,主动适应需求变化。
向定制化、绿色化生产转型
“近年来,陶瓷行业运行总体平稳,不少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均保持了一定增长幅度,但今后的发展任务仍然艰巨。”展望未来,樊瑞新分析道,一方面,消费市场出现新变化,不少企业还未能适应新的营销模式;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市场需求不振,企业经营难度增大,“要经受住种种冲击和挑战,陶瓷企业须持之以恒加快转型升级。”
今年受疫情影响订单缩水,倒逼企业主动开拓销售渠道、直接面向消费者。决心易下,但由于缺乏市场资源和相关人才,一度推进缓慢。张钧表示,企业希望能在人才引进、市场对接方面得到相关引导和支持,让技术优势尽快转变为市场优势。
樊瑞新认为,互联网等新营销模式的兴起正在颠覆传统营销模式。“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支持企业与电商平台合作、开展线上线下展销会等方式,协助企业开拓市场,同时鼓励企业加快提升品牌意识,培育自主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与建筑陶瓷相比,我国日用陶瓷市场体量相对较小,相应的自动化设备制造能力较弱。“目前,我们的核心自动化设备和配件主要依靠进口,国内生产水平还比较低,尚不足以支撑陶瓷企业自动化转型需求。希望将来能有改观。”尹忠伟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也表示,从长远看,推动关键零部件攻关、高端专用装备技术改造是整个轻工行业迈向智能化发展的关键。 (韩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