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原狗不理北京王府井店摘下招牌,店内漆黑一片,几天前人们纷纷在其门口“打卡”的景象也不复存在。王府井狗不理包子店的消失,并非偶然,而狗不理老字号口碑遭遇滑铁卢,早已酝酿了15年之久。
吃顿饭都不让说
面对9月8日,狗不理王府井店和网友的口舌之争,狗不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的处理办法并未让网友满意。
集团表示,“狗不理王府井店”为2005年狗不理改制前的加盟店并存续至今。集团改制后,为了维护品牌美誉度和保障食品品质,集团坚持以直营为主,截至目前已陆续收回各地加盟期满的80多家加盟店;其中北京原有12家,收回11家,仅存此一家加盟店。
这个处理问题的诚意遭到网友质疑,该微博评论区点赞第一位的网友称,“别说加盟店,你家总店也不好吃。”截至9月16日,“王府井狗不理回应网友差评视频”在微博热搜上阅读达4.4亿。
资本操盘 口碑下滑
2006年,中国品牌研究院公布了《首届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百强榜》,天津狗不理集团在百强中位列18名,是天津上榜的7家中品牌价值最高的老字号,品牌价值达7.57亿元。
坐拥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狗不理近些年却陷入口碑下滑的窘境。2007年,天津日报报道,由于历史的原因,全国各地曾经一度有80多家“狗不理”加盟店,普遍存在入门门槛低,合同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据悉,狗不理在上世纪90年代特许了加盟模式,加盟费收的却并不统一,存在5000元就能加盟狗不理的情况。因此,改制后的狗不理集团投入大量精力与资金在海内外维权,到2007年,只剩下20多家。
2007年,狗不理集团又制定新规,今后不再吸收新的加盟店,只发展直营店。“当时的连锁店加盟给我们带来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给当时的国营企业增加了效益,同时提高了这个品牌的知名度。但在发展经营过程中,连锁经营方面管理不善,品牌形象受到很大的毁损。” 2009年,时任狗不理集团的总经理李永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然而,李永善也承认,在上世纪90年代,无论是直营店还是加盟店,狗不理的经营状况都是“不错的”。关于狗不理越改越差的论调并不新鲜。早在2005年,就有公开报道称,2005年2月天津“狗不理”改制后,从包子价格、食品口味到酒店服务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议论:“原来‘狗不理’包子12元一屉,现在16元一个,一般老百姓吃不起了。”
抛弃包子铺 转型速冻
据了解,狗不理的英文名为“GoBelieve”,如今,这个英文名鲜少再被提起,但狗不理的高端化尝试却始终在路上。
“改制以后,为了提升这个品牌,从发展战略上来讲,也应该往高层次上发展的,这样更能提高这个品牌的附加值,如果我们光是停留在包子铺那种水平,产品的质量就可能上不去,企业无利可赚,就谈不上发展,然后形成恶性循环。”李永善曾表示。
但高端化没有引起什么水花。消费者诟病狗不理包子“又贵又不好吃”,就连狗不理自己也早已不再是手工包子的坚定传承者,在其2019年的年报中,狗不理集团将自身定位为“速冻食品行业的生产商和销售商”。
其在2019年年报中表示,狗不理集团旗下的连锁餐饮酒店等子企业是公司主要产品的重要销售渠道,2019 年、2018 年度及 2017 年度期间,公司通过此渠道完成的销售额所占比重分别为20.3%、20.4%和 23.4%。
“虽然(门店的)关联交易对公司的经营成果具有较大影响,但公司通过开发新品、开拓新销售渠道、扩大销售,此渠道的销售额比例多年连续下降,此风险下降明显。”狗不理集团表示。
然而,狗不理在速冻食品领域的发展也不占优势。9月15日,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记者指出,狗不理速冻产品的线下渠道基本是空白的,对于京东、天猫等线上渠道依赖症明显。目前国内冷冻食品行业,基本都是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渠道模式,狗不理的渠道模式无法匹配眼下消费者的购物思维。
同时,狗不理的速冻产品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发展限制,其主要消费市场在天津,2019年,销售额及经营成果65%左右均来自于天津地区。
线下餐饮饱受质疑,速冻产品困守天津,狗不理集团的前路可见狭窄。而老字号所自带的品牌光环在当代年轻消费者眼中已如同鸡肋。
9月16日,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分析师林岳向记者表示,新生代并没有对金字招牌很“感冒”,他们热衷于网红品牌,以及有温度、有情感、有故事的餐饮,作为老字号就应该把历史故事重新包装后说出来,让年轻人觉得有意思。
“如果这些做不到,那么就应该在产品、菜品上下功夫,不好吃还贵,就是倚老卖老。”林岳补充道。
(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