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新闻总第4858期 >2020-09-07编印

北京大兴区巧解垃圾填埋场扰民难题——
蹚出新路子 过上新生活
刊发日期:2020-09-0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雨后京城,碧空如洗。南六环外的大兴区安定镇,一栋前后带院的三层小楼,四周草坪围绕,清新雅致——这是安定镇为垃圾填埋场周边7个村的村民建起的回迁样板房。

   “没想到新房子这么好。”善台子村村民李艳新去年就响应号召,签约拆除了自家小院,眼下一直在附近小区租房过渡。在与乡邻们一起参观完安置房样板间后,她悬着的心放下了。

   安定镇的垃圾填埋场于1996年建成投入使用,过去远离市中心,现在距大兴机场仅15公里,北京南城的大部分生活垃圾都填埋于此。“善台子等6个村庄都位于垃圾填埋场周边2000米范围内,最近的站上村只有300米。”善台子村村支书钱凤山说,当地政府一直与垃圾填埋场方面协调,要求其在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加大喷洒除臭剂频次,并做好垃圾山覆盖工作,但这个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去年,北京市深化“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建立“接诉即办”机制,要求通过12345热线倾听市民诉求,尽快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时间,12345热线接到400多个投诉安定镇垃圾场的电话。

   面对百姓诉求,北京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经过反复调研,明确了破解积年难题的思路:垃圾填埋场周边7个村庄实施易地搬迁,同时在安定镇新建循环经济产业园,新增垃圾全部焚烧,并逐步消化掉原来的垃圾山,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扰群众生活的问题。

   方向明确了,但整体搬迁究竟如何搬?

   安定镇党委班子倾听村民需求,创新工作思路:利用大兴区作为宅基地改革试点区的政策优势,打破“拆一还一”和“整建制转居”的原有征地拆迁路径,探索以村庄易地搬迁模式实现就近安置。

“农民的身份不变,不征地、不转非,既节约土地资源,又可减少搬迁成本,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保留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留住乡愁、乡风、乡貌。”安定镇党委书记耿晓梅介绍,在经历了多次入户、研究、修改后,最终按照“免费置换、有偿退出、适当奖励、统筹考虑”的原则确定了实施方案。

   “照此方案,市区两级财政需投入资金70.3亿元,这也是为了最大程度满足村民需求,改善居住环境。”大兴区财政局负责人表示。

   搬迁只是一方面,如何利用垃圾填埋场南侧30.96公顷土地,建设以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园区,确保村集体和农民长远利益同样十分重要。 (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