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新闻总第4857期 >2020-09-04编印

随着多个团标发布,代餐食品被精准划分为体重控制类,需兼顾减重和营养
不是任何食品都可叫代餐食品
刊发日期:2020-09-0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 本报实习记者 闫 利


8月21日,浙江省保健品化妆品行业协会发布了《体重控制人群代餐减重干预技术规范》《体重控制人群用营养代餐食品》两项团体标准,标准自2020年9月21日起实施。与去年发布的《代餐食品》团体标准相比,上述两项团体标准将代餐食品更为精准的划分到体重控制人群。

疫情下,消费者对于自身饮食健康关注度提升,让代餐食品成为今年爆款,而代餐食品标准的进一步细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代餐食品市场健康发展。

产品功能化 食材多元化 包装多样化

代餐食品是指一餐或多餐日常膳食的替代食品。将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人体所需营养物质以棒支、粉剂形式制成蛋白棒、坚果棒、代餐粉等产品,并以减脂和体重管理作用为卖点。

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0年,代餐食品电商消费金额及消费人群增速均突破50%。从国际数据来看,代餐食品是消费者减肥和体重管理的重要措施。

“代餐食品品类增速很快,从日常代餐向功能代餐转变。产品功能化、食材多元化、包装多样化是目前市场发展的态势。”8月28日,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副秘书长郭海峰在代餐食品线上学术论坛中这样介绍。

消费者对饮食健康关注度的提升,营养健康的产品无疑成为公众关注热点,代餐食品能带来什么?9月2日,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代餐食品,相关产品过万种。主要以代餐粉、代餐奶昔、代餐粥、代餐棒、麦片为主,绝大多数产品的销量显示超过十万件。在某品牌代餐奶昔的产品评价中,有消费者提到,“一般大品牌代餐粉都是有效果的,只要管住嘴,迈开腿,不胡吃海塞,一定能达到目的。但就代餐粉的口感而言,真正美味的不太多。”

相较于产品的功能,代餐食品的口感和食材选用也在逐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而在一些代餐面包和饼干的评价中,很多消费者都提到了“好吃”“解馋”等词语,而对产品功效的评价鲜见。

郭海峰认为,代餐食品让进餐多一种省心的选择,具有健康、时尚、方便、安全的特点。“更多消费者开始关注健康问题,关注能量、糖、脂肪、蛋白质摄入量,代餐食品新的包装形式、食用组合、食用场景也正在多元化,能量和原料数量可控。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选择还存在各种误区。”

能量不是越低越好

琳琅满目的代餐食品让消费者在选择时产生疑惑,电商平台上的各种代餐产品是否真的能达到代餐的效果呢?吃任何食物代替日常饮食都算代餐?

中国营养学会学术交流与科技服务部周瑾博士介绍,“很多食品在包装和标签上并没有写属于代餐食品,但在关键词、宣传食品时会提到代餐,比如一些面包、饼干。但实际上,并不是吃任何食物代替我们日常的一餐都能被称为代餐。代餐对能量限制和营养均衡都有严格的要求。代餐产品可以限制能量、脂肪,但不是越低越好,代餐食品要保证蛋白质、必需脂肪酸、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素摄入充足。”

她提到,代餐食品有两个核心观点,一个是限能量平衡膳食除能量摄入限制外,也对营养均衡提出推荐。二是采用营养代餐方法能兼顾体重减轻和营养均衡。不是吃任何食物都能称为代餐。

郭海峰也在建议中提到,代餐食品种类很多,产品能达到代餐的目的,不仅仅是增强饱腹感和减少饮食摄入。一些产品以固体饮料、方便食品的形式宣传代餐,消费者要关注产品的营养素,有的产品只含有膳食纤维,有的只含有一些矿物质,对于这样的产品消费者要仔细甄别。“代餐餐品是要给人体提供所需能量的,目前市场上较火的各类‘0糖、0脂、0热量’产品在代餐这一功能上是否合适,还需消费者注意。此外,消费者还要关注代餐食品的食用方法,代餐可以代一餐、两餐、三餐,病人的代餐是特医食品,特医食品应该在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下食用,但一般人群不建议代三餐,除了代餐产品外还要搭配普通食品来食用,可以更好地发挥代餐产品的营养。”

记者了解到,各种新品的上市也对产品的法规也提出迫切需求,代餐食品的研发应该有足够的科学研究。郭海峰介绍,接下来行业会在代餐法规的基础上汇总代餐食品研发的依据,希望把代餐食品研发中的一些科学共识运用于产品的开发上,使得产品更好地促进营养和发展。

同时,他建议,很多产品是从普通代餐到功能化代餐转变,代餐食品在宣传功能是时要先申报保健食品,而针对病人的代餐产品要申请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要以合规、健康、科学、创新为代餐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