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聚焦总第4840期 >2020-08-12编印

不辱使命深耕耘 “光明使者”口碑传
——记爱尔眼科贵州省区副总院长、贵阳爱尔眼科医院院长陈晓钟
刊发日期:2020-08-1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图片2.jpg

“在眼科临床勤奋工作已经三十余年了,就是为给更多眼科患者带去光明!”。这就是贵阳爱尔眼科医院院长陈晓钟对自己的工作要求。

  “陈院长在工作上非常严谨,但私底下对我们非常和蔼,年轻医护人员还会叫他陈伯伯。”从年轻的医务人员口中得知,他们口中的陈伯伯可不仅是资历较深的眼科大夫,他是爱尔眼科贵州省区副总院长、贵阳爱尔眼科医院的院长。医者仁心苏万物,悬壶济世救苍生,陈晓钟院长在用他的一生践行这句话。陈晓钟从事眼科临床诊疗工作已经三十多年,具有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几十年来为数万例白内障、复杂性眼外伤、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者成功施行手术。据了解陈晓钟院长是贵州省率先开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及微创玻璃体手术的专家,还是中国开展ICL手术最多的手术专家之一。


从医之路:弃武从医 是命运的安排


作为贵阳爱尔眼科医院院长,陈晓钟的经历可不平凡,“我的家人中有十多人的职业都是医务人员,不过我的最初志向却不是医生,更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眼科医生。”陈晓钟笑着说。早年文革结束后陈晓钟报名参军,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恰逢十年动乱结束,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我当时所在的军区就从符合条件的人员中选拔了少数战士去参加高考,我就是其中一员,并且有幸考上了大学,那时高考的录取率非常低,能有幸考入大学与中学期间学习努力、基础较扎实是分不开的。”陈晓钟回忆说。作为第一批参加高考人员的他,被贵阳医学院(现在的贵州医科大学)录取攻读临床医学专业。

1983年大学毕业之后分配到了解放军第四十四医院的重点专科眼科(成都军区眼科中心)工作,从此踏上了眼科医师的成长之路,这条路他一走就是一辈子。陈院长说:“在我专业的第一位导师卢汉儒主任的悉心带教下成长很快。这也受益于当时人才紧缺,工作繁忙,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及大量临床实践业务能力得到明显进步。因出色的业务能力被选为全军白内障手术学习班手术演示医师,在1988年作为手术医师还被选拔到首批解放军医疗队赴西藏开展白内障复明工作。在此期间因工作表现突出还荣获了三等功。”而当时的他,工作才仅仅五年时间。

长期的眼科临床工作使他深知各种眼病会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因此作为一名眼科医师,他明白自己所担负的不只是单纯完成医疗工作,而是必须要以精益求精为患者服务好、为百姓力所能及的解决因病致盲带来的致贫及社会负担。此后,他更加努力的工作,致力做一名优秀的眼科医生。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不断努力和学习中,在1992年,由解放军总政治部制定的跨世纪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中,他以唯一的眼科专业学员首批被选拔到全军眼科中心及眼科研究所培养深造。经过几年的重点培养,在他第二位导师惠延年教授的带教下,各方面能力及水平都迈上的新台阶。回到解放军第44医院后,担任成都军区眼科中心主任,成为了当时医院里最年轻的专家。他所率领的医疗团队,开展了许多新业务、新技术,其中率先在全省开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就是其中一项,为贵州省眼科事业的促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6年,陈晓钟从部队转业,对于人才需求嗅觉特别敏感的深圳特区某医院集团抢先一步挖走了他,若不是家还在贵阳,若不是2011年爱尔眼科将在贵阳建立眼科专科医院,陈院长也许就在深圳长期发展了,不过无论何时何地,他都热爱自己所从事这份职业,都会继续全心全意的为眼科患者服务。


手术台上:严谨精准  

是拯救眼疾的“光明使者”


对陈晓钟来说, 院长的管理工作只是其中一部分,大部分时间他都倾注在临床一线,每天的工作医疗查房、各种手术方案审核及制定、亲自上台手术、治疗,定期出院长门诊等。尤其是不少疑难手术还需要他亲自主刀。从早到下午持续进行手术这对他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其实,因精力集中,在做手术的时候不会感觉到累,你没有心思考虑自己,要对每一个病人负责,对每一项操作都要一丝不苟,就必须要全神贯注。虽然常常会在从手术室出来后感觉身子发软、疲乏。但又为一些患者解除了疾苦,尤其是看到将严重眼疾的患者从失明致盲的边缘拉了回来,自己付出的这些苦和累都是值得的。”陈晓钟笑着说。

不仅如此,陈院长更是有着许多粉丝。在工作之余,陈晓钟被同事们亲切的叫着“陈伯伯”,工作中,认真负责的他“圈粉”无数,病患也是他众多的“粉丝”之一。

(陆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