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聚焦总第4832期 >2020-07-31编印

多年不涨价的食品或藏“瘦身”秘密
刊发日期:2020-07-3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十年前,一瓶可乐2块钱。如今,依然有可乐卖2块钱。

2010年至今,就连吮指原味鸡也从2010年的7块5,涨到了现在的11块5,涨幅53%。为什么可乐一直就不怎么涨价?

近年来,食品分量“缩水”已经成为食品行业的明显趋势。

在包装外观、大小和售价都维持在原来水平的前提下,食料份量减少。实际上,这是一种比较低调的变相涨价——同样份量的食品比以前更贵了。

消费者花费同样的钱,实际能买到的东西却越来越少。

2017年,著名的瑞士山峰巧克力(Toblerone)的忠实粉丝集体炸了窝——相邻“山峰”的间距被拉大,密集耸立的群“山”消失了,稀稀拉拉的“小山包”们显得分外孤独。

很明显,生产商减少了巧克力的分量,消费者大呼被骗。

然而,山峰巧克力的合作伙伴公司(Mondelez International)却在脸书上辩称:“把‘山峰’做得更小、更稀是为了让你们能买得起。”

在大多数国家里,在食品的外包装上注明净含量是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要求,食品净含量的减少,可以非常直观地表现在包装上。

不过,那个数字大多字迹微小、字体单薄、颜色低调,为的就是不引起你的注意。

美国消费者权益律师埃德加·德沃斯基举过这样一个例子:20年前单包装咖啡是450克,还附送2升左右的冰激凌和接近5升的牛奶。

现在,外观同样大小的咖啡净含量只有370克,价格只升不降(未必赠送冰激凌和牛奶)。

离我们更近的是,细心的消费者应该注意到,我们国内售卖的易拉罐装可口可乐净含量已经从一开始的355毫升减少到330毫升。

食品“瘦身”最常见的思路是在包装上下功夫,企图靠这个“蒙混过关”。

其一,增加无用填充物。客观地说,出于保鲜和防止食品被挤压变形的需要,在食品包装里加入填充物有时是必须的。然而,企业减少食物分量后,会通过增加填充物使产品外观看起来跟原来大小相同。薯片是过量填充物的重灾区之一。由于薯片易碎,生产商往往会给包装袋充入一些保护性气体。但是,当薯片被减少时,超出必要的气体就成了多余的填充物。

其二,改换包装。英敏特公司调查显示,随着消费升级和理念革新,多数消费者更关注包装形式和设计,而购买动力要么直接与包装有关,要么与通过包装展现的产品理念有关。

可以说,现代的食品包装已经超越了实用范畴,不仅需要提供关于食品本身的必要信息(比如原料构成、保质期、重量等),还事关产品理念传播、生产公司形象塑造等多种内涵。

食品生产企业显然不会放过每一个变相涨价的机会。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包装不断更新、越发复杂精美的同时,食品份量在成正比地缩水。虽然不能就此简单粗暴地下定论,称二者之间有必然联系,但是,确实有一些企业利用改换包装之机,降低食品的净含量。

此外,食品们为了“瘦身”,一部分穿上了华丽的外衣,而惊人的浪费现象也产生了,过度包装问题更为突出。

据环卫部门统计,北京市每年产生的近300万吨垃圾中,有60万吨左右为可减少的过度包装物。而我国产品包装的整体回收率不足总量的20%,远低于发达国家50%—60%的平均回收率,这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广义的产品包装还包括广告。

企业投入大量资金为产品进行广告营销,虽然有助于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增加曝光率,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企业的利润。巨额的广告投入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导致利润不断缩水以外,还挤压了对研发和原材料的投入。

一项对中国食品企业的调查表明,2016年上半年,参与调查的企业中只有两家食品企业研发投入过亿;此外,参与调查的企业研发投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只有2%,而广告投入占比却高达36.71%。

有一些公司为了降低成本,不是降低食品净含量就是不惜牺牲产品质量。这些最后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使消费者利益受损。

份量减少,企业有责任告诉你吗?

诚然,企业已经在包装上标明了产品份量,但是,因为包装上提供的干扰信息太多,加之前述在包装上采用的“障眼法”,消费者很难发现食品“缩水”的真相。

换言之,企业的行为虽然没有侵犯消费者对产品净含量的知情权,却损害了消费者对做出购买决定时所需必要信息的知情权。也就是说,对于某种食品,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有责任维护利益分配的公平和公正,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目前,在国家层面上,各国还没有法律规定企业在发生产品份量调整时须明确告知消费者。在法律和企业服务都还有待提高的阶段,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还是先看好食品包装上的关键信息吧。

(瞭望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