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中国民生总第4828期 >2020-07-27编印

奏响健康中国行动“进行曲”
刊发日期:2020-07-2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444440724134454 副本.jpg

推广分餐制、餐桌用公筷、保持一米线、看病先预约、出门戴口罩、平时勤洗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催生了居民的健康文明生活习惯,也检验了健康中国行动的成果。

   今年7月是《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发布一周年。一年来,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健康素养稳步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健康中国行动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当前,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健康需求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百姓对健康的新期待不仅包括病有所医,还包括预防疾病、运动健身、老有所养、宜居环境等内容。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15个专项行动,旨在通过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延长健康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是党和国家对人民健康新期待的回应,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体现,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只有让健康中国行动落地生根,才能释放更多健康红利。

   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必须着力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没有科学的健康知识,就没有正确的健康行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必由之路。2019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19.17%,比2018年提升2.11个百分点。根据健康中国行动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因此,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仍是一场“硬仗”。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普及健康知识任重道远。健康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不能把健康问题全部推给医生。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必备的急救知识和健康技能,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既是对自己和家庭负责,也是对社会和国家负责。

   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必须把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我们要树立大健康观念,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从“治已病”转向“治未病”,把健康“守门人”制度建立起来。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更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织密防护网,筑牢隔离墙,才能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防控重大传染病的一大法宝,也是党的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

   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必须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健康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政治问题。保障全民健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靠医疗卫生部门努力,也要靠社会各部门协同配合。工业、农业、交通、税务、教育等部门制定的政策,都会对人民健康产生深刻影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就是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前,我国仍面临着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因此,所有社会政策都要集中发力,减少健康危险因素,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例如,鼓励企业生产低盐、低糖、低脂等健康食品,减少居民每日食用油、盐、糖摄入量,从而降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的患病风险。又如,严厉查处发布烟草广告行为、限制影视作品中的吸烟镜头、推进无烟环境建设等综合措施,多管齐下,降低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烟草消费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健康中国行动是新时代的一次新长征,需要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健康中国的美丽画卷,是由每一个健康的中国人共同拼成的。只有14亿人众志成城、持之以恒、从我做起,才能支撑起一个朝气蓬勃的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