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实习记者 解 磊
7月16日,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在强调建立健全农用薄膜回收利用体系的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农用薄膜的地位,是“重要的生产资料”。
数据验证了这一点:截至目前,我国农用棚膜与地膜的使用量,分别占全球总使用量的近80%和90%以上,位居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也有大量数据显示:农膜透光率提高1%,农作物产量将同比提高1%;农膜的防滴防雾作用,则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通过转光技术将农膜透红蓝比调整到作物最佳需求比例,能够有效提升农作物的品质……
也正因此,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占杰在谈到当前农膜产业发展时一再强调,当前有关农膜的每一项创新和升级,都是为了保障农作物种植向更高的产量和品质冲刺。
增产增收 提高农产品品质
使用黄瓜专用膜 提前十余天采摘
使用了黄瓜专用膜的一位种植户告诉消费日报记者,自家8米宽、110米长的大棚,黄瓜苗移栽约32天即可开始采摘黄瓜,每天可摘500斤左右,且黄瓜条直、色泽好、口感好,单价在2.2元/斤到3元/斤之间,按照年产15000斤,收入在3.3万元到4.5万元之间。而使用其他非专用膜种植黄瓜的大棚,瓜苗移栽后约45天才可采摘,每天可摘400斤左右,且不能每天都采摘,价格约2.2元/斤。由此可见,黄瓜专用膜的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不只是黄瓜专用膜,在青岛王台地区种植蓝莓的棚户杨中俊也向消费日报记者透露,自己使用的蓝莓专用膜,虽然售价高于PO膜0.3—0.4元/平方米,每个棚约高出400—500元,但由于专用膜可提前6—7天采摘,这一周时间至少能多采摘300斤。按照售价60元/斤计算,净增收18000元。
北京华盾雪花塑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明辉接受消费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具有调光功能的专业棚膜能够提高农作物的光合效率,促使瓜果蔬菜提前上市且畸形果、植株病害少,同比增产20%—30%。同时,高端功能农膜能够创造一个适合作物生长的小环境,适应不同地域,如高寒、强紫外线、低纬度等特殊地区使用,也可满足特种瓜果、蔬菜、花卉等抗农药、遮光等特殊要求,使作物种植不再受到地域或者季节限制,比如在北方,可使用长效转光流滴消雾高保温功能的棚膜,在南方可使用超长寿、自洁防尘、抗苔藓、高散射功能的棚膜,而在高寒地区,可使用高保温高透明的专用膜。
功能性产品占比超60%
实现功能与寿命共同长效发挥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1—5月,我国塑料加工业累计利润380.43亿元,同比增长11.99%。其中,塑料薄膜制造累计利润同比增长率高达37.82%。
利润快速增长背后,则是我国农膜行业的不断创新。“‘告别一张膜盖天下’,高端功能膜才是未来品质农业的更优选择。”中国农用塑料应用技术学会会长张真和呼吁,“一张膜盖天下”的时代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高端功能膜的研发和推广正是最好时机。
据陈明辉介绍,高端功能农膜是以不同密度的聚乙烯(PE)和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基础材料为主,添加光热稳定剂、流滴消雾剂、转光剂、防尘剂等母料制作,采用三层、五层等多层共挤吹塑生产线加工而成。目前种类有日光系列、高保高消系列、流滴系列、长寿系列、养殖膜及“十三五”项目专注研发的GX五层共挤棚膜、转光膜、专用膜等高端棚膜。高端功能农膜功能多样,兼具流滴消雾、高保温、转光、散光、长寿命、防尘性和高透光等。
陈明辉表示,高端功能农膜应用于作物覆盖栽培对实现农业稳产高产、增强作物抗灾能力、促进种植业结构优化、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收入功不可没。
据了解,随着我国农膜正在向中高端方向快速发展,功能性棚膜产量占整个棚膜产量的比重超过了60%。“当前我国一些针对农膜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创新研发,已经超越国际水平。”张真和表示,近年来,产业内科研院校与上下游企业就如何增强农膜高透光性、持久防滴防雾性、良好自洁防尘性,提升农膜转光率、透光率等指标,进行了大量研发,以实现农膜寿命与功能共同的长效发挥。
抗老化且拆除时保留率较高
有助于建立回收利用体系
我国农用地膜从2018年的5月1日起实施强制性国标,新国标将地膜最低厚度从0.008毫米提高到0.01毫米。而这次对地膜厚度的修改,也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原有的超薄地膜容易破碎、难以回收问题。
新印发的《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再一次把问题聚焦在农膜的回收问题上。
高端功能膜在回收上的优势进一步凸显。陈明辉介绍,高端功能农膜寿命一般2—5年,厚度大且具有抗老化功能,拆除时力学性能保留率较高,回收后有一定使用价值,因此社会已经形成了对废弃的农用棚膜进行回收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将废旧塑料进行再造粒加工作为其他用途,有效杜绝了废旧农膜焚烧、堆积、掩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高端功能膜应用减少了塑料投入和废弃量,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碳排放,可以有效助推设施农业和绿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