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经济之声总第4827期 >2020-07-24编印

郧阳革命老区的 “英雄战斗机”和勇敢村民
刊发日期:2020-07-2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微信图片_202007231050092.jpg



□ 本报记者 王国荣


走进十堰市郧阳区革命烈士陵园内,英雄战机园陈列的一架代号为39731的“英雄战斗机”身着八一徽标,小巧灵活,昂首欲飞,引人久久注目,围观拍照。

据介绍,本机代号39731,在国土防空作战和空训中飞行近200小时,属国产第一代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主要用于截击敌机、护航、攻击地面目标和军事侦察,可进行各种战斗动作飞行,具有灵活、机动、火力强等特点。功勋卓著,被称为英雄战斗机, 20世纪70年代退役。经中央军委批准,1989年10月由部队赠予郧阳用于开展国防教育、普及国防知识。

当时,战机运输过程非常艰难。由于交通条件落后,运输部队安排专人将战斗机拆卸成五大件,然后将各个部件包装加固后,装上货运列车,一路由部队专人护送。1989年11月4日16时许,载着飞机的货车到达郧阳。整个过程历时一个多月。在1989年12月5日出版的《郧县报》一版发表了一篇题为《战斗机在烈士陵园安放》的简讯,称这种战斗机在全省仅有武钢和郧县各有一架。

在停放“英雄战斗机”的平台基座上,雕刻记录着郧阳人抢救美籍飞行员莫拉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郧阳是西进航线要道,经常遭日飞机轰炸。1945年8月1日,美国的一架轰炸机到河南省南阳地区轰炸日本侵华驻军,不幸被日军高射炮击伤。美籍女飞行员莫拉少校被迫跳伞后,降落到郧阳东梅乡(现梅铺镇)曹西沟村黑庙岭。被正在山坡上干活的东梅乡(现梅铺镇)8保8甲王书才、简秀夫妇所救,交由国民党驻军九师三五六团二营,转送至大叶园防空联络员招待处,女飞行员彻底脱险。王书才、简秀夫妇深明大义,不顾危险抢救美籍飞行员的善举,超越国界,传为佳话。

记者赶往郧阳区梅铺镇圩坪村,见到了王书才的儿子王国清,他现年58岁,是一个勤劳朴实、乐观开朗的农民。王国清的哥哥王玉山已远离家乡,在襄阳市襄州区张湾镇生活几十年了。他说:“当今和平年代,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过上了幸福生活。可是,不要忘了,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多少老一辈人为了和平安宁,付出了巨大的贡献乃至牺牲”。

一位88岁的同村老人王国有回忆起那段难忘的抗战历史——当时,郧阳经常遭到日军的战机轰炸。1945年8月1日,美国支援中国的一架轰炸机,在河南省南阳地区上空不幸被日军高射炮击落,飞行员跳伞后降落在大峪沟口。当时,王书才夫妇正在地里干活,发现后急忙跑到飞行员跟前辨认身份。当时飞行员翻开了中国地图,指着扉页上的中国国旗,交给王书才看,口里还说着什么。虽说语言不通,但是从飞行员的表情可以看出是友好的。就在这时,他们听到不远处响起来枪声,是日本兵在搜查坠毁的飞机,查找飞行员。于是,王书才赶紧把飞行员带回家中。当时飞行员跳伞腿部受伤,王书才夫妇对他进行了简单的包扎。很快日本兵就对村庄进行了搜索,寻找美国飞行员。在这危机时刻,王书才夫妇不顾个人安危,把飞行员藏到家中的红薯窖里,才躲开了日本兵的搜索。日本兵在村庄搜索飞行员未果,就恼羞成怒,把王书才等几户人家的房屋烧毁。待日本兵走后,王书才把飞行员从红薯窖中救出,并给了她吃的、喝的。

在确认安全后,王书才把飞行员送交给了当时正在分脏岭抗战的国军68军9师刘如珍的部下,经部队确认飞行员是美国莫拉上校。为了表达救命之恩,莫拉上校要赠送王书才一把战刀,王书才认为帮助是相互的,救人是应该的,谢绝了莫拉上校馈赠。

后来,为了纪念王书才夫妇不顾个人及全家的安危,勇敢救了飞行员的善举,郧阳区革命烈士陵园英雄战机园就记载了王书才抢救美籍飞行员的英勇事迹。

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处的十堰市郧阳,是中国腹地的战略要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三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在此浴血奋战,解放战争时期在郧阳城创建了十九军。历次革命斗争中有4万余人参军参战,2000余人壮烈牺牲,3000余人成为功臣,留下了贺龙、徐向前、李先念、王震等将军的足迹,先后有19名党和国家领导人、12位军事家,369位开国将帅在郧阳战斗。如今郧阳革命烈士陵园的烈土墙上记载了1982名英烈,先辈的英名和事迹将激励着代代后人。